“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包含了哪些辩证法思想

如题所述

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是,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二。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学习好比春天的嫩苗,虽然没有看见它变高却每天都在生长,停止学习就象磨刀的石头,虽然没见他损失却每天都有减少,就是要注意学习的连续性,坚持不懈,点滴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人的学问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扩展资料: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同时,唯物辩证法还有诸多范畴,例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客观事物自身的本质关系的反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联系;人们借助这些范畴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量变质变规律

百度百科-辩证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4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包含了:

(1)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中,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而“日有所长”和“年有所号”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

(2)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  每个人的知  历着更不知到智,单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个电浅入深的过程。

扩展资料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辩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一词,出自希腊语“dialego”,传入中国,与中华道根思想文化相合,扩大增强其内核。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δνaλεxειx╰(τέχνη),意为进行谈话的艺术,由δνaλ廹yσμxι(我谈话、我发议论)演化而来,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而其中的辩证法三大规律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参考资料:辩证法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20

这句话包含的思想如下:

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

激励我们学习不能松懈,只要坚持,知识就会增长.

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句子,他告诉后人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就会不知不觉慢慢遗忘。犹如磨刀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所以,为学之道无他,只有持之以恒,日日用功。

扩展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渊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5-25
这是陶渊明写的句子

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
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
激励我们学习不能松懈,只要坚持,知识就会增长.
知识的增长也是来自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到。但只要持之一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
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丢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7-07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