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甲山地层、岩石、构造路线

如题所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奥陶系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各组岩性特征及分层标志。

(2)观察浅成侵入岩的特点及其产状特征。

(3)认识本溪组与马家沟组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4)初步掌握野外鉴定石灰岩与白云岩及过渡类型的方法。

(5)观察马家沟组地层中的头足类:链角石;腹足类:马氏螺未定种、蛇卷螺未定种等古生物化石。

(6)观察描述小褶皱,学习绘制褶皱剖面素描图。

二、剖面描述

上覆地层:

14.中石炭统本溪组:黄褐色铁质细砂岩,底部具砂岩

----平行不整合接触----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程

孙云铸等于1920年始建于唐山市开平马家沟。本区马家沟组是1983年在亮甲山一带亮甲山组上部发现并划分出来的。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白云岩和含燧石结核的豹皮状白云质灰岩,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程

亮甲山组的层型剖面及命名地点位于本区石门寨北亮甲山。以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为主,下部夹有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整合于冶里组之上。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程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程

孙云铸于1920年建组于唐山市开平冶里村。本组主要分布在区内东部,揣庄以北288高地以西的剖面可作为冶里组的标准剖面。下部岩性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厚12m左右,与寒武系凤山组整合接触。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教程

三、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

说明:此路线对地层的观察应作为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各组岩性特征。

本路线仅出露冶里组的顶部,岩性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亮甲山组岩性为中厚层状豹皮状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马家沟组下部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和砾屑,上部都是白云岩。

沿途观察时,请带队教师指出分层界线的位置与分层标志。

No.1

位于亮甲山采石场。

(1)观察描述辉绿岩及其产状,注意寻找侵入接触关系的证据(图4-3)。

(2)鉴别石灰岩与白云岩及过渡类型岩石。

图4-3 亮甲山采石场岩床、岩墙

提示:在野外通常可用5%盐酸点滴反应的方法区别由不同碳酸盐矿物所组成的灰岩与白云岩。一般灰岩与稀盐酸反应剧烈起泡,而白云岩几乎无反应。两者间的过渡类型岩石则以不同的反应剧烈程度加以区别。此外,岩石表面所表现出的溶蚀特征差异也可作为一种参考鉴别依据。灰岩通常表现为平滑之溶蚀表面,而白云岩则通过发育纵横交错之“刀砍痕”加以区别。沿途观察时,带队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做盐酸点滴反应试验。

No.2

(1)观察描述马家沟组与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注意这里可见到的现象:

a.首先注意由海相的碳酸盐岩突变成陆相沉积的碎屑岩和黏土岩。

b.马家沟组顶部的白云质灰岩具凹凸不平的古风化面及古溶洞;有本溪组的铁质、黏土质岩石充填古溶洞之中;在风化面上可有很薄的古风化壳,白云质灰岩褪色成黄土状。

c.本溪组底部岩性特征:底部局部有砾岩,砾石中含有白云质灰岩的岩块,呈棱角状,这是底砾岩的性质。本溪组底部的砂岩中含铁质较多,局部成褐铁矿。这些褐铁矿在山西太原被称为“山西式铁矿”。铁矿层上部常可见厚薄不一的黏土岩。这些褐铁矿和其上的黏土岩(G层耐火黏土)从成因上看,都是长期风化的产物。

d.马家沟组与本溪组之间缺失了中上奥陶统、整个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的地层,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近于一致。

(2)由带队教师介绍研究不整合面的地质意义。

No.3

(1)观察冶里组上部层间小褶皱。

a.观察小褶皱的岩性及轴部的轴面、张裂隙、充填物等。

b.测量轴面及两翼的产状。

(2)进行褶皱剖面素描。注意剖面的方位、两翼的产状、比例尺等的正确标注。

四、回顾与思考

(1)小结冶里组、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的基本岩性特征。

(2)简述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研究意义何在?

(3)简述小褶皱的形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