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子兵法》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成熟?

如题所述

《孙子》是春秋末年孙武的军事著作。《孙子》全书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较系统的军事思想体系的基本形成。

1."兵者国之大事"的慎战思想。《孙子》开始就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这里,孙武把战争同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他对战争问题的高度重视。

孙武将战争同"利"的观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由此出发,孙武把"合于利"还是"不合于利"作为国家是否进行战争的客观标准。孙武所谓的"利",即物质利益,具体地说就是"掠乡分众,廓地分利"。

孙武重视战争,但并不主张好战,他对战争采取了慎重的态度,他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好恶情感而轻率地发动战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一语,即是孙了慎战原则的扼要概括。

2.对战争胜负诸因素的认识。战争既是"国之大事",那么对它就不能不进行认真的考察。然而,又以哪些方面来考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呢?孙武认为:"经之以五,较之以计,而索其情,......吾以此知胜负矣。"即通过对五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的分析,从中把握战争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判断战争的胜负。

3."文"、"武"结合的治军思想。孙武说:"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所谓"文",即指运用政治教化等手段管理军队;"武"即指用军纪、军法军令等来约束军队。认为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治理好军队。在"文"的方面,孙武主张"爱卒","善俘"。在"武"的方面,孙武提倡"信赏","赏其先得者";"明罚"等等。认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得,则不可用也。"孙武还认为平时应注意加强对士兵的教育训练,"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将才思想也是《孙子》治军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

4.作战指导思想。《孙子》在作战指导上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所谓的"不战",就是要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为此,他推崇"伐谋一伐交"的"全胜"战略。

5.攻防理论。《孙子》对攻防理论的论述是比较深刻的。它认为防守是造成自己不为敌人所胜的最好作战形式,进攻则是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最好形式:"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理论依据是,首先,防守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这就能"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其次,"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同样的兵力,用于防守则兵力显得有余,而用于进攻则会感到不足。

《孙子》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瑰宝,它的许多基本理论原则直到今天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给予批判地继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