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隧道发展现状

谁能帮我照这个题目写一篇详细的小论文,要求 300字左右 谢谢啦!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营的需要,公路隧道趋势是越修越长、越修越宽,技术越来越难、越复杂。公路隧道的修建涉及到结构、防排水、岩土、地质、地下水、空气动力、光学、消防、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工程机构等多种学科,是综合复合技术,需要多学科进行联合研究、进行攻关。   目前,我国公路隧道修筑技术已有长足的发展,对围岩动态量测反馈分析技术,组合式通风技术,运营交通简易监控技术,新型防水、排水、堵水技术,围岩稳定技术,支护及衬砌结构技术等都有许多成功实例,其中大部分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有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国内隧道建设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是规范落后于现实。公路中的许多规范已经陈旧,编写规范的人多属脱离现场较长,深刻了解内在规律的人不多,理论不结合实际的多,因此,不要急于编规范。中国之大,隧道地处情况之复杂,变化很大,用一本规范是打不了天下的,所以,要看清目前规范的水平不高,不要急于功利,要在发展中去总结,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提高,才能有好的规范产生,当前,国家要求各行各业,每5年必须修改规范的原因也在于此。重视隧道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重视隧道设计前的水文地质调查、勘测的预设计(初步设计)工作,必须进行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提及变位量测工作,及时进行信息化反馈施工设计。这种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是符合地下工程不确定性客观规律的,是克服施工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安全、可靠、适用、优质建成工程的关键。   必须减少公路隧道运营通风、防灾、照明、监控的投入量。首先要客观确定汽车的类型和通过量,根据隧道不同长度确定设备投入规模,本着低投入、高产出、不管理的原则建设。通过调查实践建议:对小于1公里长的短隧道不设任何运营设备,照明用反光石代替、运营靠自然通风;对1至3公里的中长隧道,只设简单照明加反光石,采用在洞口设2至3组纵向射流式通风机,隧道侧墙每隔200米左右设报警电话或接通维修班的报警按钮;对3至10公里的长隧道仍采用多组纵向射流通风。增设一条口径200毫米的消防水管和消防栓(每60米)、设手机通讯线及报警电话。照明可适当加强,山区隧道不设监控系统;大于10公里的特长隧道可另行研究。总之营运设备的投入要慎重,要因地制宜,穷省有穷的办法,富省有富的办法,可以设计将土木工程一次建成。设备可预留、缓上,必须通过运营现场监测以确定规模和时间。   重视TBM和盾构机的引入和应用。大于6公里以上长隧道,今后将日益增多,应把小型TBM+钻爆施工技术,过江公路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引入公路修建领域,以加速公路网的快速合理修建。当前我国已有成功的直径8.8米TBM在硬岩、软弱围岩施工实例;有直径6.23米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修建地铁穿越铁路、江河、房屋的施工实例。铁路、地下铁道的修建技术应在公路隧道修建中引用。   “十五”期间,我国铁路、公路等领域合计约有总长3000公里的隧道工程需要修建,隧道长度大于10公里的约占10%左右。上述问题如果得以及时解决,我国隧道建设将会有一个更大飞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4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营的需要,公路隧道趋势是越修越长、越修越宽,技术越来越难、越复杂。公路隧道的修建涉及到结构、防排水、岩土、地质、地下水、空气动力、光学、消防、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工程机构等多种学科,是综合复合技术,需要多学科进行联合研究、进行攻关。   目前,我国公路隧道修筑技术已有长足的发展,对围岩动态量测反馈分析技术,组合式通风技术,运营交通简易监控技术,新型防水、排水、堵水技术,围岩稳定技术,支护及衬砌结构技术等都有许多成功实例,其中大部分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有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国内隧道建设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是规范落后于现实。公路中的许多规范已经陈旧,编写规范的人多属脱离现场较长,深刻了解内在规律的人不多,理论不结合实际的多,因此,不要急于编规范。中国之大,隧道地处情况之复杂,变化很大,用一本规范是打不了天下的,所以,要看清目前规范的水平不高,不要急于功利,要在发展中去总结,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提高,才能有好的规范产生,当前,国家要求各行各业,每5年必须修改规范的原因也在于此。重视隧道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重视隧道设计前的水文地质调查、勘测的预设计(初步设计)工作,必须进行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提及变位量测工作,及时进行信息化反馈施工设计。这种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是符合地下工程不确定性客观规律的,是克服施工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安全、可靠、适用、优质建成工程的关键。   必须减少公路隧道运营通风、防灾、照明、监控的投入量。首先要客观确定汽车的类型和通过量,根据隧道不同长度确定设备投入规模,本着低投入、高产出、不管理的原则建设。通过调查实践建议:对小于1公里长的短隧道不设任何运营设备,照明用反光石代替、运营靠自然通风;对1至3公里的中长隧道,只设简单照明加反光石,采用在洞口设2至3组纵向射流式通风机,隧道侧墙每隔200米左右设报警电话或接通维修班的报警按钮;对3至10公里的长隧道仍采用多组纵向射流通风。增设一条口径200毫米的消防水管和消防栓(每60米)、设手机通讯线及报警电话。照明可适当加强,山区隧道不设监控系统;大于10公里的特长隧道可另行研究。总之营运设备的投入要慎重,要因地制宜,穷省有穷的办法,富省有富的办法,可以设计将土木工程一次建成。设备可预留、缓上,必须通过运营现场监测以确定规模和时间。   重视TBM和盾构机的引入和应用。大于6公里以上长隧道,今后将日益增多,应把小型TBM+钻爆施工技术,过江公路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引入公路修建领域,以加速公路网的快速合理修建。当前我国已有成功的直径8.8米TBM在硬岩、软弱围岩施工实例;有直径6.23米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修建地铁穿越铁路、江河、房屋的施工实例。铁路、地下铁道的修建技术应在公路隧道修建中引用。   “十五”期间,我国铁路、公路等领域合计约有总长3000公里的隧道工程需要修建,隧道长度大于10公里的约占10%左右。上述问题如果得以及时解决,我国隧道建设将会有一个更大飞跃。
第2个回答  2017-09-08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营的需要,公路隧道趋势是越修越长、越修越宽,技术越来越难、越复杂。公路隧道的修建涉及到结构、防排水、岩土、地质、地下水、空气动力、光学、消防、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工程机构等多种学科,是综合复合技术,需要多学科进行联合研究、进行攻关。
目前,我国公路隧道修筑技术已有长足的发展,对围岩动态量测反馈分析技术,组合式通风技术,运营交通简易监控技术,新型防水、排水、堵水技术,围岩稳定技术,支护及衬砌结构技术等都有许多成功实例,其中大部分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还有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中,国内隧道建设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是规范落后于现实。公路中的许多规范已经陈旧,编写规范的人多属脱离现场较长,深刻了解内在规律的人不多,理论不结合实际的多,因此,不要急于编规范。中国之大,隧道地处情况之复杂,变化很大,用一本规范是打不了天下的,所以,要看清目前规范的水平不高,不要急于功利,要在发展中去总结,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提高,才能有好的规范产生,当前,国家要求各行各业,每5年必须修改规范的原因也在于此。重视隧道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重视隧道设计前的水文地质调查、勘测的预设计(初步设计)工作,必须进行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提及变位量测工作,及时进行信息化反馈施工设计。这种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是符合地下工程不确定性客观规律的,是克服施工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安全、可靠、适用、优质建成工程的关键。
必须减少公路隧道运营通风、防灾、照明、监控的投入量。首先要客观确定汽车的类型和通过量,根据隧道不同长度确定设备投入规模,本着低投入、高产出、不管理的原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