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有几种版本

关于24史的详细介绍

合刊“二十四史”乃清代乾隆以后才出现,所以笼统而言“二十四史”的版本,就只从清代开始,流行的版本主要有

(1)清乾隆时官刻的“武英殿本”;

(2)民国由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影印“百纳本”;

(3)1949后由中华书局印行的“点校本”。

现在阅读,无疑使用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最为方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古籍点校的一大成果,尽管其中也还是存在一些点校错误。

下面是我《中国古代史料学》一课讲稿中的部分内容:

正史在中国古代的流传和版本:

①在中国古代,大规模刻印经史始兴于五代,第一次把诸多正史加以汇刻,是宋绍兴十四年(1144)四川漕井宪孟在眉山校刻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眉山七史”,又称“蜀大字本”,因版印模糊,又被称为“九行邋遢本”。现存眉山原刻,仅《宋书》残册一种。原刊加上元、明递修者称“三朝本”。

②第二种汇刻本:元大德本《十七史》。可详参张元济《校史随笔·隋书·元大德九路刊本》。大德本校刊精勤。

③明南、北监本。南、北监指明代设于南京、北京的国子监。南监本成书于嘉靖七至十一年(1528-1532);北监本成书于万历二十四至三十四年(1596-1606),系据南监本重刊。南、北监本问题很多,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讥笑“适足以彰太学之无人,而贻后来之姗笑”。其主要缺点,张元济在《校史随笔》中说是:“明人刻书,每喜窜易。遇旧本不可解者,即臆改之,使其文从字顺。然以言行文则可,以言读书则不可。”(《校史随笔·北齐书·因刊误而愈误》)

④汲古阁本《十七史》,系明末藏书家毛晋延请名家校刊。书成于明崇祯至清顺治年间,因朝代更迭,中间有所损失而修补。毛氏所刻流传颇广,影响很大,但错误也不少,藏书家、校勘家对之毁誉参半。

以上几种汇刻本因年代较早,流传到近代的已很少了。

⑤对近代影响最大的是“武英殿本”,此为最早的“二十四史”汇刻。成书于清乾隆四至四十九年(1739-1784)。许多渊博的学者如齐召南、杭世骏等参与其事。其中《明史》、《旧五代史》为初刻,两《汉》、《三国》、《晋书》、《隋书》系依据宋元旧刻;其余大部分依据明南、北监本。由于所用底本较差,即便用宋、元旧刻者也未必是最佳之本,故此汇刻不能称之为善。殿本“二十四史”的错误不少。

⑥张元济主持校勘、辑印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对每一部书,均先搜集最早、最好的本子,在众多本子中确定一种最佳本子作为底本,但由于宋元旧本多已残缺不全,因此残缺部分还需他本补配。补配者力求与原本相称,即宋本宋配,实在不能,即退而用其次者。这样,可以每一史,都是用不同版本的古本史籍集成,藏书家以僧人所穿的“百衲衣”为喻,称之为“百衲本”。此种工作十分艰辛漫长,有时一史的版本收集和确定,往往前后要花好几年的功夫。

衲本受到学界高度评价。

⑦今天大家通用的的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除《史记》、《旧五代史》、《明史》外,其余21史中有11史用百衲本为底本(如《后汉书》),10种以百衲本为校本(如《汉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6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