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八年级

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的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软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请根据这段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 凹...!!!

姓名: 周瑜
字号:字公瑾
特征:“长壮有姿貌”,“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官至:偏将军
生卒:公元175~210年
父亲:周异
母亲:不详
配偶:小桥
子女:子 周循 周胤;有一女。
兄弟姐妹:不详
简介:受演义小说和戏曲的影响,三国时代的周瑜在众多人心目中是个器量狭小之人。“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既生瑜,何生亮”更被视为周瑜妒才的心理独白。但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智勇兼备,器量广大,并且多才多艺。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经称赞周瑜乃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周瑜少年有为,为东吴孙氏基业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历史基础。而赤壁之战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历史上的周瑜自幼志向远大,有着远见卓识。本来颇得袁术赏识的他却并不看好袁术,转而投靠礼贤下士的孙策。周瑜清俊高大,年仅二十四岁时即被孙策封为建威中郎将,吴中人都呼其为周郎。周瑜与孙策同年,后又为连襟,故而情谊更笃。史载周瑜追随孙策南征北战,攻荆州,打皖县,讨江夏,平豫章,定庐陵,帮助孙策极大地拓展了东吴基业。曹操听闻周瑜少年英雄,便派蒋干作为说客劝说周瑜归附自己。蒋干虽是能言善辩,孰料刚一到吴营,就被周瑜将了一军,周瑜表明自己只求酬报明主之恩,但愿与其祸福共存的心迹。周瑜对孙氏政权的忠贞,不仅使蒋干折服,而且当时中原士人也都对此赞叹不已。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又与张昭共同辅佐继立的孙权,建功立业。而在周瑜的军事生涯中,最为绚烂的篇章便是亲自部署指挥,并赢得大捷的赤壁之战。

话说公元208年,曹操挥兵南下,刘琮全军投降,刘备军队也为曹军所破。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东吴将士闻之恐慌不已,张昭等人主张投降。周瑜从鄱阳赶回朝中后,联合鲁肃力排众议,主张抗曹。周瑜客观冷静地剖析了局势,认为曹操师名不正,天下人心背弃;且曹军久战成疲,不习江南水战;更可联手刘备共同抗敌备战。周瑜的分析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战事一起,周瑜便主动请战,身先士卒。在具体攻打曹军的过程中,周瑜严密部署,集思广益,前期采纳了黄盖的诈降火攻之计,凭借江风,取得了火烧赤壁的大捷。后又运用吕蒙之计,成功地解除了甘宁之围。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周瑜军事能力最全面的展示,其中周瑜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对于战争走势的预测,以及对于整场战争的指挥,无不展现了周瑜的杰出才华。至于周瑜善于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怀和品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周瑜不仅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是也是雅量高致的伯乐。历史学家陈寿称其“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也就是说,除了跟程普关系不睦,与其他人的关系都处得不错。而据《三国志》记载,周瑜与程普关系不睦的原因也不应归咎于周瑜。程普早年因追随孙坚攻城略地,身经百战,故而凭恃资历轻视乃致欺辱周瑜,但周瑜只是折节容忍,并不与其计较。天长日久,周瑜的大度感化了程普,程普转而佩服敬重起周瑜来,声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宽宏磊落,多次向孙氏政权荐贤举能。鲁肃就是周瑜推荐的,甚至在病重时,周瑜还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接任自己的职位。而鲁肃不负厚望,竭力辅佐孙权,为孙氏基业立下了不少功勋,东吴政权由此稳定下来,这也可谓是周瑜慧眼独具的结果。

历史上的周瑜,兼具文韬武略,精通音律。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即便是酒过三巡,仍然能够听得出奏曲者的失误,故而当时民间歌谣传唱说“曲有误,周郎顾”。虽然史书上对于周瑜的音乐才华仅此一笔,但这一鳞半爪,也足可印证周瑜的文武全才。

其实,周瑜的作为一位文韬武略的三国精英,直到今天多数人心中周瑜妒贤嫉能这一形象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隋、唐、宋时期,世人对于周瑜故事的传唱大都以褒扬为主,大家熟知的诸多诗歌都在赞颂周瑜的历史功绩。如李白《赤壁歌》中的“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戴复古的《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眼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以及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自元、明、清后,小说演义以及戏剧中的周瑜形象便受到了极大的贬损,周瑜被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狭小,争强好胜反面典型。周瑜历史形象的变形,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后世人多尊三国时期的汉蜀政权为正统,故而在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三国精英形象的塑造中,便多有而贬损周瑜而褒扬拔高诸葛亮的倾向。二是艺术创作中虚构移借,极力渲染扩大的结果。特别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计和“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虚构情节。其后的京剧,汉剧如《黄鹤楼》、《打黄盖》等又极将周瑜气量狭小、短毒的性格发展到极致。事实上在赤壁之战时,三国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具体指挥赤壁之战,以及与周瑜交往的记载。而老将黄盖在赤壁之战中自愿献计承担皮肉之苦,足可以反映出周瑜在东吴将士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综上种种,周郎公瑾如若泉下有知,恐怕早为这一历史公案鸣冤千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28
赤壁之战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10.htm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06947.html?si=4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