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种善根?如何是正信

如题所述

正信 :  正信,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说的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   《佛学大词典》:《大乘起信论》:“起大乘正信。”可见,正信是相对于邪信而言,是指对佛法的正直的信念,不顾及外道的不良缺点而退失自己的善心善行。经文节选  “尔时,佛告治世圣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  “治世圣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1] 于大乘中恒得胜进而不退堕?’  “佛告治世圣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因正信故而得胜进。何者正信?知一切法不生不灭自性寂静,常能亲近正行之人,不应作法终不造作,心离散乱听受正法,不见说者,不见我听,勤修精进令得神通,身心轻举教化众生,不见我有神通、能化、众生受化。何以故?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二处平等,则得胜进而不退堕。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摄护诸根不令取著,一切资生起无常想,知法寂静命如假借。大王,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于大乘中心不放逸。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其梦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教化众生令修佛道,一切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佛神力欢喜赞叹。大王,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则能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大王,当勤精进莫生放逸,菩萨摩诃萨欲求法者勿著五欲。大王,一切凡夫于欲无厌,得圣智者则能舍弃。人身无常寿命短促,是故,大王,应离世间求出世道。大王,今者供养如来所得善根,应作如是四种回向——自在无尽、法无尽、智无尽、辩才无尽,此四回向与般若波罗蜜同,皆悉无尽。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净身口意戒。何以故?为闻思修故,以方便力教化众生,以般若力降伏诸魔,愿力成就行不违言。’正行:真正之行业也,或对邪行而言。或对杂行而言。净土门所立五正行。往生极乐之正行有五种。对于杂行,故曰正行:一、读诵正行,专赞诵净土之三部经。二、观察正行,专观想净土之相。三、礼拜正行,专礼拜弥陀。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之名。五、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供养弥陀。观经散善义曰:“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中略)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一、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拜佛绝非迷信。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二、如果不能把自心中的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放下,我们就不会见到净土。以瞋恨心看到的是罗刹世界;以贪欲心看到的是饿鬼世界;以怨恨、嫉妒心看到的是斗争世界。要放下与不满意、痛苦、不自由、不自在相应的烦恼心,净土就会在我们面前出现。内心清净,便见处处是净土。 三、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佛法重点是明瞭取舍的智慧,就是因为佛法强调身体力行,大部分人会觉得满困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