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段位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评定的?

如题所述

现行的全国围棋段位赛诞生于1982年。不过,最早采用“段位制”并试行“段位赛”则要追溯到1962年。 1962年,中国围棋协会在安徽合肥成立,李梦华为围棋协会主席。会上,与会者讨论中国围棋要不要实行段位制的问题。 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围棋也应该像日本围棋那样实行段位制。至于段位的认定,就以当年12月份在安徽进行的全国棋类锦标赛(全国个人赛的前身)为试点。 当时,具体的定段规定是这样的:比赛按照水平分为四个组。决赛打到第一组前三名的棋手授予五段段位,其余的授予四段;打到第二组前三名的授予四段,其余的授予三段,以此类推。同时还规定,凡报名参加比赛的棋手,只要能赢一盘的都给初段段位。比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下16盘棋,各组进行单循环比赛。这样的比赛密度在今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是由于安徽的农村政策比较活,部分地区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产品相对比较丰富,所以这次比赛各方面的供应尤其是比赛的伙食还算相当不错。 比赛结果,过惕生、陈祖德和吴淞笙分获第一组的前三名,朱金兆、王幼宸等获得第二组的优胜,而当时16岁的王汝南获得了第三组的冠军。 不过,这次比赛带有“试行”的性质,而且当初所定的段位评定标准也只是一个草案,所以有关方面赛后并没有正式对外公布。只是到了1963年,《体育报》的一位记者在文章中根据这次比赛的结果,自行给一些棋手加上了段位的称号。 到了1964年,全军取消了军衔制。一次,新中国围棋的奠基人陈毅元帅对围棋界的有关人士说:“我这个元帅都不当了,你们的段位是不是也就不要了吧?”于是,刚刚在中国棋界萌发的段位制和段位赛也就此寿终正寝。直到20年后,段位制和段位赛才正式开始实行,而陈祖德、吴淞笙和王汝南等人也才有了正式的段位。 中国围棋正式实行段位制并举行全国围棋段位赛,是在1982年。 1981年,中国棋界决定要恢复并实行段位制,并且准备在来年举办全国围棋段位赛。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围棋的水平尚明显不如日本,所以“中国要不要有九段”成了当时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经过反复研究,大多数意见认为:既然中国棋手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止一两次战胜过日本的九段棋手,那么中国围棋的顶尖棋手毫无疑问应该够得上九段水平。这个问题一定下来,有关段位的评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当时的段位评定标准是以国家队正式在编的10位棋手为“标尺”的,而评定的根据则来自这10个人以往的比赛成绩。10位棋手中,陈祖德和聂卫平由于多次获得过全国比赛的冠军并战胜过日本的九段,所以理当被定为九段。“陈吴时代”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吴淞笙由于多次获得全国亚军并且在三番棋中战胜过日本的九段棋手,因此也被定为了九段。王汝南、华以刚作为全国亚军获得者,被定为八段。罗建文、沈果孙、黄德勋三位被定为七段,女棋手孔祥明被定为六段,另一位女棋手何晓任被定为五段。 有了这10杆标尺后,其他棋手就有了衡量自身段位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马晓春等棋手虽在国家队集训,但由于正式编制不在国家队,所以没有被列入“标尺”之中。包括马晓春等人在内的其他棋手,都要参考以上10位棋手的成绩和水平,自报段位,并以此段位作为暂定标准,报名参加1982年上半年的全国围棋段位赛。凡是各省市体工队的正式运动员,都可以按此标准报名参赛。不过,上面所列的10位“标尺”可以不用参赛。 在接下来进行的全国围棋段位赛中,按照自报段位等级分组,进行12轮比赛。规定只要在本组的12盘棋中胜4盘的就可定为本组的段位.段位共分九个等级,依实力的高低从九段排至一段,九段为最高。一段也叫初段。获得初段的称号,说明棋艺达到一定的水平,大至说来九段的棋力要让初段两、三子左右,以上所说指的是专业段位。 除专业段位外还有业余段位,业余段位是按照业余棋手的棋力水平所评定的等级。目前我国最高业余段位六段,同专业段位相比较,与同等级的业余 业余棋手,分为1—7段(段下面还有级,1—25级,1级最高,仅低于1段),一般市级比赛最高可授予3段,省级5段,全国比赛7段,业余棋手的段位也可以通过职业棋手的鉴定推荐获得。至于业余棋手的水平,各地差异比较大,和专业棋手比起来,7段有的甚至偶尔能赢九段,有的被让2子可能还下不过初段,呵呵,还有遗漏不知回答的是否让您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