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朋友谈如何适应社会

如题所述

老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其意思是,要通过教育去启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去学习、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凡人和圣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是“迷”还是“悟”。教育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启迪学生“悟”的过程,要让学生自觉地去悟。要让学生去悟,教师自己先要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自己的“悟”的感受、收获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共同来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和人生体验,和青年朋友谈谈如何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会想不等于会做同学们听课时,可能在想,这些老师讲课,没有几个讲得好的,要是我上去讲肯定强多了。还有一些同学在想,要是我当校长,要是我当厂长,肯定……大家会想,但会不会做,则是另一回事。比如,我唱歌,很多曲子,想起来好像都能哼,但唱出来就走调。因此,会想不等于会说,会说不等于会做,个人素质不等于事业成功。大学本科毕业,读了16年书;研究生毕业,读书时间更长,确实有了不少的书本知识。但是书毕竟是书,生活中的很多道理并不在书上。从知识的获取,到能力的培养,到经验的取得,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李宗仁归来》一书的作者,在此书的前言中写了一段话,意思是 人,如果不是从1岁活到80岁,而是倒过来,从80岁活到1岁,那么,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这当然不可能,但强调了阅历、经验对一个人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所缺少的正是经验。我们来看看一些毕业生的教训和体会一位学生入厂后,以知识渊深自居,终日足不出室,闭门造车。一天正绘一张机械图,一位师傅默然审视良久,说 “这图有一个部位好像不对。”他一听火了 “我学过。我是书本学来的 ”师傅说 “我没上大学,可这机器我摸了几十年。我觉得……”他反讥道 “那你怎么没考上大学?”此事传出,全厂哗然。从此,再无人给他“提意见”,一年后,他郁郁不得志地调出厂。我校有几名毕业生一起分配到天津某单位工作。工作之前,他们就计划着如何在单位大干一番。一到单位就提出一个设计方案送给领导。但时过好久不见回音。为此,他们便认为领导不重视知识分子,原来的冲天干劲化为乌有。过了一年时间,他们回头再看这个设计方案,几个人都笑了。他们说 “想法太幼稚了,初入社会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只能虚心学习。”因此,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从头开始,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切忌急于求成。一年只能收获小麦、玉米,十年才能收获参天大树 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多数同学都担心社会上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应付,害怕处理不好,影响自己的发展。我们要重视人际关系,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体验,我悟出了一个结论 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多数人是好的,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比如,对一个人的评价,有人把他说成一朵花,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这不符合事实,应去掉最高分 有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只有缺点,没有优点,这也不符合事实,应去掉最低分。多数人认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多数的人的评价是公正的。我们认定“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证的”以后,那么,在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必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关键在于很好地把握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你的品德、能力和贡献。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一些认识。以诚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保证。你待人坦诚、诚实,别人感到与你交往无后顾之忧、放心,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如果时时要对你“设防”,不知道你讲的话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他还愿意和你交往吗﹖即便是虚伪的人,也愿意与诚实的人打交道。大度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上的人们,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各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其思想、观念、性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在交往中设定,只能与自己性格、兴趣相同的人打交道,那么,你就只能与自己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积极增进交往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交往。人际关系不是虚无的关系,它存在于你、我、他之间,存在于现实关系之中,表现为人们之间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只有在交往中,你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别人也才能认识你。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建立感情、相互信任。好酒也怕巷子深。你如果自我封闭,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能力、水平不了解,就谈不上信任和重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在我的调查中,一些领导谈到毕业生的状况时,谈到了不少人不注意交往方式,如 有的人一天到晚往领导家里跑,左一个请示,右一个汇报。时间长了,领导就会瞧不起你,认为你没有主见。有的人交往时根本不顾及别人,中午睡觉时,甚至晚上到深夜,一个电话来了,说了半天,又没有什么急事,弄得别人一家人都睡不好。有的人不会打电话,你跟他打电话,他听的时候一声不吭,那么,打电话的人说说就没有劲了,不想说了……这都是一些很小的例子,但说明交往时方法也很重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同样要坚信,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关键在于把握自己、提高自己。机遇富有弹性机遇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大影响。机遇可分为先天机遇和后天机遇。我们通常所说的机遇是指后天机遇,这种机遇对我们的成功则是富有弹性的。首先,能否抓住机遇富有弹性。机遇是客观存在。但你能否抓住它,则取决于你的素质。有人分析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有七大机遇 1978年至1986年是文学艺术家的黄金时代 1979年至1992年是个体户成功的最佳时期 1980年至1994年,是演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0年至1994年是我国计算机市场机遇的最佳时期 1986年至1992年上半年,是中国人在股票市场上成功的最佳时期 1992年初至1993年上半年是房地产市场一次罕见的大的成功机遇 从1996年开始,下岗也许是一次机遇。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在每个人发展的空间内,还有很多的机遇。机遇一般有三个阶段 潜伏、高潮、衰退。在机遇的潜伏时期,它表现出风险大、困难多,要进入机遇将承担很大的压力,但只有早进人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进入机遇晚,机遇就不再成为机遇,而是巨大的负担。抓住机遇,就要审时度势,看准社会发展趋势,及早进入机遇。其次,进入机遇后能否取得成功,同样富有弹性。抓住机遇,取得成功,需要有胆略、学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兼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因此,我们不要在那里等待机会,而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在长期艰苦准备的基础上,一旦抓住机遇,就可以如鱼得水,干出一番大的事业。任何事业,特别是大的事业的成功,都可能遇到风险,遭受挫折。任何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挫折,只不过挫折的大小不同,遇到挫折的时间不同。一旦遇到挫折,我们决不能“把眼前当永远,把暂时当永恒”。不少人的失败都源于此,自以为一次失败了,就永远会失败,一次成功了,会永远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我们也不要埋怨。我经常观察我们这一代人,有的人,老是埋怨,埋怨社会,埋怨领导,埋怨父母,一辈子下来,背着埋怨两个字,累得要死,一事无成。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做应该做而又能够做的事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大任务,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做事,要做应该做而又能够做的事。这应该是价值判断,意即做事要选择那些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事,符合法律、法规的事,这与我们做人密切相关。做应该做的事,这就要为我们自己的行为立法。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人在自然界中获得知识和在社会中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人为自然立法和为自己的行为立法的过程。人为自然立法,人便能够得到以因果律为内容的科学知识 人为自己的行为立法,人便能够得到以道德律为基础的自由。康德还认为,在审美领域,人的理性表现为判断力,判断力则使人产生审美情感。因而也可以说,判断力就是人在审美领域中的立法。我们不仅要做应该做的事,而且要做能够做的事。世界上应该做的事多得很,还要看自己能不能够做到。例如,我们中国人应该不应该像美国人那样,有小汽车,有小洋房﹖应该 完全应该 我们中国人在聪明、勤劳方面,决不比美国人差。但能不能够﹖不能够,至少现在不能够。我们的基础差,地少人多,如果我们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至少还得有两三个地球。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们,有的人能够做的事不去做,不能够做的事老在做,一辈子下来辛辛苦苦,累得要死,却一事无成。我们要引以为鉴。●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文华学院副董事长 教授 博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