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如题所述

  冯姓历史考略
  冯姓在中国百家姓中属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至今,英豪辈出。并经历代蕃衍,子孙遍布中华大地。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内忧外患,灾害频繁,百姓历尽沧桑,以至家乘散失,祖武断踪,不少人不知先辈的由来。冯氏虽有其显赫的历史,但流传下来的族谱也不详不尽,而且版本甚多,说法不一。现只能根据一些资料整理简略介绍,也不一定准确。谬误之处祈望读者指正。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中说:“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也是说,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采地于冯城(冯城一说是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是河南省荥阳县西)。毕万子孙就以邑为姓,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姓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祖宗。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之始平。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名斯,也是毕万的后代。魏斯之子魏启字长卿,封于冯(河南省荥阳县西),故魏长卿的子孙也姓冯。其世家大族居杜城。因此,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就分为始平、杜城两大世系。至秦汉以后,冯氏支脉繁多,出上党者(今出西长治、潞县一带),为汉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颖川者(今河南宝丰、禹县一带),乃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弘农者(今河南灵宝县以西、陕西的华阴以东),西魏宁州剌史冯宁之后;出京兆者(今河北省内),是北燕王冯弘之后。而他们的源上归属那个世系,只能依据其本支族传著。称始平世系者,乃冯简子支脉;称杜城世系者为魏长卿支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冯氏子孙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春秋周景王时,郑国名卿冯简子,为人精明,郑国公凡事必问之。简子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第一个把人道置于天道之上,反对当时奉行的“天神论。”战国时韩人冯亭任上党太守。秦伐韩,攻上党,韩不能守,冯亭即与赵联系,把上党入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冯亭与赵国大将军赵括共同抗击秦军,结果被秦将白起包围于长平,冯亭及赵括等战死,赵军四十万人被俘活埋,成为历史上一大坑俘惨剧。西汉时冯奉世任卫侯,曾持节出使大宛。时莎车贵族叛反,杀汉人官员。冯率兵击破莎车,威震西夏,封奉世为光禄大夫。后又大破羌虏,于边郡要处屯田。赐奉世爵位为关内侯,任左将军。奉世子冯野王,字君卿,通诗书,历官陇西太守。奉世女冯婕妤,为元帝昭仪皇后。而冯野王弟冯立,也官至山西太原太守。东汉时冯异,精通孙子兵法,随刘秀安定河北,为刘秀偏将军,封应侯。后又封为孟津将军。在多年的行军作战中,冯异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冯异谦逊,从不夸己功,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避于大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刘秀即位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后代冯氏宗祠的楹联写:“始平世泽;大树家声”或“始平开玉叶;大树发金枝”,冯氏子孙以冯异有功不居功为荣,并以谦逊为家训。东晋十六国时,后燕慕容宝即位,冯跋任中卫将军,后燕主高云被部下所杀,冯继位跋起兵平定之,众拥冯跋称天王,建立北燕政权,建都于昌黎。冯跋病逝,其弟冯弘。至唐代有吏部尚书冯宿,工部尚书冯定和谏议大夫冯审。后晋宰相冯道,南唐宰相冯延己,北宋宰辅冯拯,北宋状元冯京,明朝户部尚书冯铨,清朝进士冯成修,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等,都是当时的名臣良将。
  广东冯氏始自何时,源于何人,说法不一。笔者倾向于自冯业始。冯业为冯弘三子,公元436年北燕王冯弘被北魏所败,北燕亡。冯业受父王冯弘之命,率三百人乘船南下,投靠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留居广东新会,初封怀北侯新会太守,后封罗州剌史(治石龙县、化县、今廉江、茂名等地)。冯业就成为岭南冯氏的始祖。

  作者:冯雄 0位粉丝 2007-4-30 05:18 回复此发言

  2 【冯姓历史考略 】转 〈冯〉吧

  冯业之子冯宣及孙冯融都任罗州剌史之职。冯融之子冯宝,自小勤奋好学,二十岁就考取了功名,被委任为高凉太守。冯宝与高凉蛮酋豪族冼氏女冼英结婚。梁武帝太清二年,高州剌史李迁士谋反,召冯宝欲协迫其出兵同反。被冼夫人劝止,并策计率锐兵直入李府砍李迁士。冯宝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派军队医生为群众治病并宣传医学道理。当地人民把他当作救命恩人。梁武帝封冯宝为护国公。冯宝卒于陈朝永定二年,其墓葬于高州良德东十五里之凤凰山磨盘岭。
  冯宝之妻冼英,其威望、功绩远胜于冯宝。高凉冼氏豪族,辖部落十余万。冼英自幼贤明,有勇有谋。与冯宝结婚后,她在部落中推行封建法治,以改造俚人的旧习俗。李迁士谋反,冼氏率兵会同高要太守陈霸先把李追杀至江西南康。后冼氏又为陈霸先建立陈朝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陈朝,冼夫人成为岭南百越一方的重要支柱。冯宝去世后,其子冯仆年九岁,任阳春郡太守,实际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她把政务治理得有条有理,境内汉俚一家,不分彼此。后陈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隋文帝遣书命其归化于隋。冼夫人以统一大局为重,集首领数十人迎隋使入广州,岭南悉定,华夏统一。隋文帝册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隋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反叛,冼夫人遣兵会同隋将裴矩平乱,岭南遂定。隋帝封冼夫人子冯盎为高凉太守,追封冯宝为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仁寿初,冼氏卒,葬于电白电城山村。冼夫人的一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岭南民族的团结,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周恩来总理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在冯氏族谱中,对冯维乙公是那个朝代人、是何人子孙有不同说法。这也牵涉到广东冯氏始自何人。有的族谱说冯维乙是冯业的十三代孙,每一代有名有姓,有根有据。以这样推算,冯业为南北朝人,其曾孙冯宝是隋代人。冯宝后再相隔九代,冯维乙应是唐代人。但有的族谱则认为冯维乙是冯异的十七代孙。说他自郑入粤,初为徵仕郎,任高要尉升邑长,转授奉政大夫广州府参军。其依据是原始平义学供奉其神位写“隋奉政大夫广州参军镇涌房始祖考维乙冯公妣白何氏安人神位”。故冯维乙是隋代人。对此,尚需进一步考证。
  为什么对冯维乙公出生年代及源流如此重视?这是因为今天广东冯氏有不少是冯维乙的子孙。他生有五子,长子朝元,其子孙居南海镇涌;次子朝恺,其子孙居南海藤涌;三子朝端,其子孙居南海石涌;四子朝纲,其子孙自南雄迁至鹤山,分居于越塘、大埠、维墩、玉桥等处;五子朝纪之后分善俊、善长、善牧三房,善俊之裔居前江、福迳、新仁和、新社等地。善长后代居古劳。善牧之裔分居湴蓼及广西柳州一带。冯维乙公之墓葬于鹤山湴蓼之将军山。他的夫人白氏和何氏均葬于南海西岸之凤冠山。香港冯氏宗亲会于1991年拨款在将军山下建了一座将军亭,并筑水泥石级直到维乙公墓前。凤冠山也修筑了一条水泥路通到白氏太婆墓前,以方便冯氏子孙拜祭。每年重阳节,香港冯氏宗亲会都组团回乡旅游并祭祖。鹤山、南海、新会、番禺等地的冯氏子孙也自动前往拜祭,一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甚为热闹。
  冯氏居住在鹤山的沙坪、古劳、雅瑶、龙口等镇30多条村庄,人口有15000多人,华侨、港澳同胞10000多人。

  作者:冯雄 0位粉丝 2007-4-30 05:18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冯姓历史考略 】转 〈冯〉吧
  冯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21
l二一=四=入人民D可人又女
第2个回答  2020-03-27
我觉得第一个是对的
第3个回答  2020-05-21
我也不知道。拜拜!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7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