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客观的,美自身就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愉悦。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个部分排列要适当;而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体感。可观性指其使人易于观察,与人的视觉或听觉相吻合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美与善,解脱了把美学判断与道德判断混淆起来的倾向。确认美与善不同,善永远居于实践中,美则是在不运动的东西中。他的意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美都是善,但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愉悦的才是美的,进而又区别了美和功利。

扩展资料: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方面的思想:

1、哲学。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2、物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最终被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述过力学问题。他已经具有正交情况下力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他解释杠杆理论说:距支点较远的力更易移动重物,因为它画出一个较大的圆。

3、生物。在动物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意见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准确的。亚里士多德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4、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里。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里士多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322)被视为古希腊思想的顶峰,他承担了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柏拉图学说的整理工作,并使之系统化,在历史上长期具有法典的地位.
1)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实体论、原因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实体,实体首先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它称之为第一实体;其次才是属的概念;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那么其他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作为第一实体的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运动变化和可感知的
他认为实体的变动的根本原因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和形式是相互联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构成事物,所以二者是不可分割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 美在形式
亚里士多德不是在超感性的理念世界,而是在客观现实中寻找美。美的范围包括神和人、人的躯体、社会、实物、行为、自然.
亚里士多的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他的艺术的真实性,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
他认为美是客观的,美自身就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愉悦。他认为,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个部分排列要适当;而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体感.
可观性指其使人易于观察,与人的视觉或听觉相吻合的东西。
整体感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一大贡献.整体不只是指艺术是对一个完整行为的摹仿,更重要的是指艺术作品内部各种成分的协调整合,以至于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他区别了美与善,解脱了把美学判断与道德判断混淆起来的倾向。确认美与善不同,善永远居于实践中,美则是在不运动的东西中。他的意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美都是善,但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愉悦的才是美的.
他进而又区别了美和功利,
对美的追求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而不是为了实用和必须的理想主义的教育。因而亚里士多德将一般的技艺称为实用的艺术,而把美的艺术成为模仿的艺术,提出了美的特殊性问题.
3) 对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进行了全面地总结、修正、创新.
A. 对模仿的总结
首先,通过摹仿划分艺术种类。各种艺术的共同本质在于模仿,其间的差别在于:
一是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绘画和雕刻用颜色和线条来摹仿事物,音乐用声音来摹仿,舞蹈用有节奏的姿态来摹仿,史诗则用语言来摹仿.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喜剧摹仿的人物比实际生活中的人坏,悲剧摹仿的人物比实际生活中的人好。
三是摹仿的方式不同,如史诗用叙述的方式,戏剧则通过摹仿人物把整个故事表演出来。这是美学史上第一个艺术分类体系.
其次,通过摹仿确定艺术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艺术摹仿的是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是有行动和感受的人物。这实际上就是说,现实的人生,包括人的性格、内心感受和精神活动,才是艺术所摹仿的原型。
其三,通过摹仿论证艺术的美感。
快感有几个方面的来源。首先是摹仿可以赋予现实中丑的东西以魅力,这与后世美学讲的艺术化丑为美的论题是一致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快感是由求知而产生的,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快乐的事,对一般人也是如此。
第三,快感也可以由于技巧、着色、音调、节奏这些形式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形式的审美作用。
B. 文艺模仿的特征是通过特殊的具体形象,表现普遍的本质规律。
首先,诗与哲学相比,文艺摹仿的首要特征在于必须塑造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艺术必须通过个别形象的具体描述,而哲学却要借助一般观念的抽象论证。
其次,诗与历史相比,文艺摹仿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必须揭示内在逻辑和普通规律。而史家叙述已发生的史实。诗的任务不是去描述已经发生的那些偶然事件,而是要揭示按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应当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摹仿,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诗人摹仿的东西,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或事物,而是可能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类事物。
所谓可能的,就不是现实的,而是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率或必然率,会说的话,会做的事。“可能的”意味着一般性。
“可能性”还意味着理想性,摹仿的东西不但可能和现实一样,也可能比现实更丑或更美。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美的整体性的原因,只有排除偶然的、不合情理的东西,使头、身、尾三部分由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表现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4) 文艺的创作
艺术家应该按照或然率或必然律来选取素材,爱拍情节,刻画性格,进行一系列的典型化创作。
;首先,文艺创作要精于选材。应该舍弃以下三种事情:
不仅合乎情理的虚假事件;没有必然联系的孤立事件;不合内在逻辑的偶然事件;
其次,在不违背或然率或必然律的前提下,文艺创作应当允许虚构。而且这种虚构也要合乎或然率或必然率,从而具有合理性和可信性。
第三,亚里士多德要求诗人在创作时必须运用正常清醒的艺术思维。
诗人在创作是要如同身临其境,头脑里始终要有真切生动的感性形象与之相伴随。
同时,使人在创作是要做到感同身受,在创作过程中要有真挚强烈的感情冲动。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艺术形象须优于现实的创作原则。在不违背或然率或必然律的前提下,刻画人的外貌可求其更美,描写人的内心可求其更善,总之是美化现实。
文艺作品的题材。亚里士多德列举了模仿的三种对象,即作品的三种题材,同时也是三种创作方法。
一种,“昔日或今日如何的事物”,既已经发生的事,简单模仿现实;这是历史,不是诗。
二种,“据说或似乎如何的事物”, 即按照所想象的样子去模仿;值得是令人信服但不可能的事,如神话传说。
三种,“应该如何的事物”,即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按照事物或人物本身的性质和规律来描写,这是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创作方法。
作品体裁。亚里士多德列举了三种模仿方式:
一种,模仿叙述,即戏剧;一种是代人物发言,即史诗;一种是颂歌。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最好,颂歌最差,与柏拉图正好相反。
5) 文艺的功用
A.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这是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功用论的基础。
善是一切知识和一切行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至善既是幸福。
幸福就是“生活优裕,行为良好”;幸福既是德性,“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理智德性如智慧、明智,是通过教育,即知识的传授而培养起来的;一类是伦理德性,如慷慨、谦恭,是通过习惯,即心灵的净化而达到完满的。幸福又是快乐,既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都伴随着某种快乐。
文艺就是既能够养成德性,又能带来快乐。
B.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具有教育的功能,通过传授知识,培养理智德性。
艺术是对第一实体的认识,是真知识。
人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事物作用与人的感官,引起感觉;凭借记忆,感觉积累,形成对某一个事物的个别认识,即为经验;从众多经验中产生对同类事务的普遍判断,即为艺术;由艺术升至对最初本源的科学思辨,即为智慧。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艺术处于较高级的发展阶段,它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亚里士多德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艺术具有传授知识的教育作用。
C. 文艺具有净化作用,通过形成习惯,培养伦理德性。
伦理德性即指品质,就是人们对于行为和感受所持有的态度。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的,是在现实活动中不断实践,逐渐养成习惯,逐渐达到完善。
文艺通过净化作用是人的情绪既不过分强,也不过分弱。经过多次文艺实践,在文艺作品反复的激发和疏导下,这种适度的情绪就变成了良好的习惯。从而表现为善良的伦理德性。
D. 文艺能够提供精神享受,即快乐或快感,使人在紧张劳动后得到安静和休息。
文艺的模仿是一种求知活动,快感源于这种活动。
文艺摹仿这种求知活动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既有内容方面的原因,也有形式方面的原因。
就内容而言,它源于作品的真实性,这种惟妙惟肖的形象是人感到求知欲的满足,产生一种审美快感。
就形式而言,它源于作品的表现力。尽善尽美的技法,能使人得到形式美的认识,获得一种艺术享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28

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贡献,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观念的人,他的概念称雄了二千余年。

  亚里士多德认为,尽管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艺术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绘事物,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的高度。

     亚里士多德把【可然律和必然律】作为衡量艺术的一个根本标准。

 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不仅连接了感性的美和理性 精神的美,而且内在地沟通了美本体和艺术的关系,表述了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系统美学思想。

     这比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纯粹形势分析 and 柏拉图的纯粹理性思辨,又前进了一步。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起源论突破了古希腊【模仿论】的传统观念,大多数得到了人类学研究成果的证实,与当代的研究成果非常接近,十分具有当代意义!

第3个回答  2013-05-10
6) 悲剧理论
A. 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件重要、完整、颇有规模的行为的模拟,它使用美化的语言,分用各种藻饰于剧中各部,它一行为的人来表演而不做叙述,并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
这个定义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目的四个方面,规定了悲剧的性质、特征、功能。
B. 悲剧的情节——整一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其中,情节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拟性格,而在于模拟行为,通过行为表现性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应该统一、完整、长度适当。
情节统一就是,戏剧情节只限模拟一件行为,所有事迹都要围绕这一行为,事迹之间应由或然或必然的联系,每一个事迹都使整体中的有机成分。
情节完整意味着“有始、有中、有末”,剧情安排必须体现时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决不能随便起讫。
情节须有适当的长度是指极小之物,观察时间太短,印象模糊;极大之物,观察时间太长,印象零碎;所以剧情要有相当规模又应便于记忆。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整一律,不止着眼于戏剧的形式美,它既是对作品形式的要求,也是对作品内容的要求。
他强调情节要统一,要完整,长度要适当,都是以其符合或然律和必然律为原则的,都是以其具有合理性和可信性为前提的.
可见,他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点.
C. 悲剧人物——错误说
错误说,着重探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遭遇,即悲剧作品的性格描写和情节安排,以求揭示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造成的悲剧特有的艺术效果,为观众提供有益的道德教训和审美感受.
他通过悲剧的特殊功能是激发怜悯和恐惧之处,论述悲剧人物或情节应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怜悯是因为此人不应由此大难,恐惧是因受难者是我辈中人。这种情绪来自于对他人的道义同情,对自身行为的道德反思。因此有三类人不能引起这种情感:大德至善之人遭受苦难,这违背道义原则,只能引起反感,不能激发怜悯和恐惧;恶人得到好报,这不能满足人们的正义感;恶人得到恶报,这不值得怜悯。
悲剧主角应该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它自身的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它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也不是至善至美之人,而是与我们普通人相类似的有着人性弱点与缺点的人,这样的悲剧主角和他的遭遇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的评价:
首先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悲剧人物不是无辜受难,而却犯有错误,所以咎由自取,并不违背道义原则;同时,悲剧人物没有邪德恶性,但却遭到严惩,所以值得同情,能够引起怜悯和恐惧。
其次,错误说打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应只归结为人所无法驾驭的命运,而应到人自身的性格和行为中去寻找;要重视人的责任,要重视人的完善,因此他强调悲剧的教育作用,促进了文化观念的转变.
D. 悲剧作用——净化说
悲剧的作用是“凭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的净化”
净化的解释不同,尤其是他的含义和净化的过程。
净化的本义:作为宗教术语,是净罪的意思;作为医学术语,是宣泄的意思;作为伦理术语,是陶冶的意思;
净化的解读有两派:
朱光潜:精华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是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感到舒畅的松弛,从而恢复心理的健康。也就是说,悲剧的净化作用实施压抑心中的悲剧和哀伤得到政党的宣泄,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悲剧的娱乐性就在于此。
罗念生: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使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以疏导,使过弱的怜悯与恐惧受到激发,从而在剧情的引导之下达到适度;经过多次戏剧陶冶,这种适度的感情会成为习惯,借此获得心理健康,并培养伦理德性
相同之处:
净化的对象,不同的艺术激发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快感,悲剧提供的是怜悯和恐惧,所以净化的对象是怜悯和恐惧这类的情感。
净化的效果,通过悲剧的净化,人们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养成一种良好的品格。
净化的本质,净化能够培养伦理特性,同时又能提供审美快感,是教益与美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