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怎么读

如题所述

拼音为tóng,汉语词汇。是混凝土的同意词。

因为砼的发音不是按照汉语来的,是根据外语音译而来。混凝土法文“Béton”,德国“Beton”,俄文“бетон” ,音译过来就是“必痛”,再加上混凝土本来就是个外来,所以自然而然的,中文发音就这样发音[ tóng ]了。

与"砼"字有关的词语:

1、素砼[ sù tóng ]指单纯的混凝土。

2、砼柱 [ tóng zhù ] 砼柱是汉语词汇,意思是混凝土。

3、防水砼 [ fáng shuǐ tóng ] 俗称防水水泥,又称特种水泥。是通过在水泥中添加高效防水粉达到防水效果的水泥。

扩展资料:

“砼”字的发明人叫蔡方荫,是一位早年的清华学子。1953年他发明了这个字,很快便在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学生中得到推广。

这个新字创造得很巧妙,也很有道理:把“砼”字拆成三个字,就成为“人、工、石”,表示混凝土是人造石;如把它拆成两个字,是“仝石”,而“仝”是“同”的异体字,“仝石”可以理解为,混凝土与天然石料的主要性能大致相同。

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在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土木工程的书刊中。土木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房屋、道路、桥梁、铁路、隧道、堤坝、海港、市政卫生、农田水利、人防工程等,因此此事在工程界的影响不小。

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工程专用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1
tóng混凝土。“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迄今正好50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另外,“砼”的读音tong(同),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既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和“wto”接轨!真是巧合。
第2个回答  2015-09-30

砼读tóng。

    "砼"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

    砼是混凝土的同意词。

    "砼"被采用在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砼也叫人工石。

第3个回答  2013-04-11
砼[tóng] 生词本 中文解释 - 英文解释 中文解释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百科释义部首笔画字形结构

    混凝土。

第4个回答  2018-04-06
砼,字典中注音为tóng,业内人士用作“混凝土”的简写,仍读作混凝土。造字者取“人工石”的意思。此字在行业以外不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