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小学废除“爸妈”称谓,你认同这项同性平权修正案吗?

根据12日由法国国会通过的一项修正案,为了宣扬同性平权,未来在法国的所有中小学中,正式文件上将爸爸妈妈改叫家长1家长2。这份修正案引发了大量争议,有人说这是“对性少数群体最大关怀”,但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反对,那你怎样看待这份修正案呢?

这种为了少数人的权益而牺牲更多人权益的行为并不能得到我的认同,或许它是符合法国国情的,但不是符合我内心里的人道的。

这项修正案的初衷是为了宣扬同性平权,也是对性少数群体最大的关怀,所以这项修正案最受益的就是同性恋群体了。虽说同性恋成年人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自己对“性”的选择,即使有所困扰,但也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一旦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结合组成了家庭的时候,他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身边的大环境,还有未来的孩子的成长环境,这是他们需要考虑需要担心的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不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之前,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每一个父母都要担心的问题,也包括每一对同性恋夫妇。

在孩子出生以后,究竟谁是法律上的“爸爸”谁是“妈妈”,这是对他们自己的选择也是对孩子的考验?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是一男一女,但是我的爸爸妈妈却是同性?到底爸爸是男生还是妈妈是男生?学校里要填写家长信息,我怎么样写才能不被大家追问为什么我的父母是同性?无论这对同性夫妇如何避免,这些都是他们的孩子在未来必须要面对、去思考的问题。这一修正案的提出,或许不能立马、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但至少是一种缓和,是一个过渡的过程,是在让大众慢慢去接受他们,也是接受他们的孩子。

这项修正案或许千般好,但是为了少数人的权益,而让绝大多数人改变人类的历史习惯,未免有些大动干戈。虽然每个人出生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但是他们最早的发音是“爸爸”或者“妈妈”,这是相同的。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出生后不是学着叫爸爸妈妈,还是要先去区分谁是“家长1”谁是“家长2”,当爱的传递变成一种代号的时候,作为父母又怎么去呼唤爱、传递爱。与其费力区别,不如直接直呼其名更简单一些。那父母与别人的区别又在哪里?看似是照顾他人的决议,实则是在伤害大多数为人父母的权益。

对一个群体的歧视并非一朝一夕所致,所以改变这种歧视、分歧的社会现象也绝不是靠一个文件、一种称谓的改变就能决定的。人们内心的想法也并非会因为一个称谓的改变就改头换面,现在来看,这项修正案就有些“治标不治本”,那又何谈认同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0

我挺赞同这样的做法。


首先我们要站到法国当下的背景来看待问题,我们都知道最近几年法国通过了很多有关同性恋方面的法案,那他们的孩子就很有可能在学校受到歧视,如果把正式文件上的称谓改成家长1家长2,就很好的保护了这方面的群体,对孩子来说,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自卑感。


当然很多人会说,你口口声声说同性平等,那你还改称谓,不是打自己脸吗?


我想说,说这话的人,你们是没有体会过在学校登记表格时,由于自身的一些隐私被曝光时的那种自卑感。我小时候上学比较晚,因此在班里年龄是最大的,从小学到中学,我最怕的就是登记表格里的出生年月一栏,因为我害怕同学们看到我的年龄,怕被嘲笑,所以每次填出生年月时我都故意写的很潦草,尽量不被同学看出来,交表格都是在同学不注意时上交。所以说,我完全能理解废除“爸妈”称谓,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保护,甚至可以说是恩赐。


再说了,人家也只是说正式文件上改称谓,并没有说日常中也改,所以,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你们就是站着讲话不腰疼。

第2个回答  2019-02-20

我比较认同这份修正案,确实如题中所说,虽然这是对少数群体的关怀,可我觉得少数群体需要这种公之于众的尊重和关怀。

有人说,一个文明的社会,就是允许人用任何方式活着。那么,同样的人也可以选择爱人的性别。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些人去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同性恋人,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她们的爱人恰好是同性而已,只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这种不被认同的的不同,就要成为万矢之的吗?这不公平啊!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对男性同性恋人走在天桥上,突然A想和B更亲近一点,于是他伸出了手,挽住了B的胳膊,B大吃一惊,小声的问:“你疯了吗?这可是在外面。”A说:“可是他们不排斥啊!”

不排斥,一句话说出了多少辛酸,什么时候和爱人亲密的走在街上都成为一种奢侈了呢?为什么这个群体想要做一些最普通的事情都需要在意别人的有色眼镜了呢?我们不是文明社会吗?可又为什么缺乏对人性的基本的认同呢?

以前,有个小学生写作文,名字叫做《我的两个爸爸》,却被老师同学所有人嘲笑,但是这项法案颁布以后,没有小朋友再面临这种窘境了,有两个爸爸或者两个妈妈都没关系,你们家有爱就够了。

这项法案也许是在教导小朋友们,我们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在出生的时候就排斥或者反对同性恋的,一定是后来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对同性群体产生了误解,所以如果能够在学校里面就培养学生的这种认知,那么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就可以正常的看待同行群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性向去选择伴侣。

我看过一部同性电影叫做《断背山》,里面出现了一个群体叫做“同妻”,也就是同性恋人为了取得世俗上的认同,必须结婚生子。那么,“同妻”就成为了一个受害群体,没有人想守着不爱自己的人过一辈子,同样,娶妻的人也会心怀愧疚。这种遮掩和躲藏的方式只会让伤害加重而已。

所以,我打心底认同这项同性平权修正案,我也希望同性恋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的手牵手走在街上而不用害怕被人家排斥,希望他们可以公开的向父母、邻居、同事、朋友出柜而不被当成病态。

第3个回答  2019-02-20

我认同不了,就算是同性结婚他们也可以收养孩子啊,又不是不能当爸爸或者妈妈,他们都是孩子的爸爸或者都是孩子的妈妈啊。




而这个修正案以为了同性好为由,剥夺了法国所有人被叫做爸爸妈妈的权利,显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我只能说还好中国没有这种法律,而且这个修正案也不可能在中国被承认。




我跟我身边的人都接受得了同性恋爱、结婚什么的,但是为了宣扬同性平等公布的这个修正案真的是多此一举,现在的人对同性的接受度越来越大,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性婚姻也像普通婚姻一般,这个修正案只会让人们更加的抵触同性婚姻。




我们小时候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或者“妈妈”,难道以后教孩子说话的时候教“家长1”和“家长2”吗?那么谁又是“1”谁又是“2”啊,是不是又要再制定一个法律规范一下?

第4个回答  2019-02-20

看到新闻标题的第一眼,我以为法国是要废除“爸爸妈妈”的称呼,其实是只是在学校的正式文件上将爸爸妈妈的称谓改为“家长一家长二”,我觉得这个修改无伤大雅,改不改都差别不大。

但是我觉得这个修改并没有解决实质的问题。修改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同性家庭能获得和异性家庭一样的权利,也是为了让同性家庭的孩子不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但是,同性家庭为什么没法获得和同性家庭一样的权利,他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受到歧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上很多人无法认可同性之间的爱情,认为同性恋就是异类,是该被抹杀的存在。仅仅靠改变称谓这一行为,并没有多大用处。

如果说这一改就是算是宣扬同性平权的话,那我国在这一方面真的领先太多,在很多文件上都不写“爸爸妈妈”,而是直接写“家长”,或者让你自己填社会关系,什么称呼你自己来写,夫妻双方也不写“丈夫妻子”,而是用“配偶”来代替。

什么时候当同性恋能被大众接受且认可,能变得和异性恋一样自然正常,同性情侣能光明正大的一起出现在公众场合而不被指指点点,才是真正的同性平权,才是变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