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瓜洲渡在古时是怎样一个军事重地?

如题所述

北段自镇江至望亭,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中镇江至丹阳,地势最为高亢,多冈陇地区。运河水在这一段的流向亦以丹阳为分界。整个河段,一般汛期有江水内灌,以利舟航;冬春枯水时,长江水位低落,常患水量不足。

为了节制水流,维持运道水深,以利转漕,历史上曾在这一河段的南北两端设堰(埭)闸,控制水量。堰闸的始创时期,文献记载不详,但镇江城南的丁卯埭,至迟在晋代已经设置。到宋淳化(990)以前,这一河段运河上已设有京口、吕城、奔牛、望亭等4堰,分级蓄水,维持通航。

这些堰闸,唐宋以来,各代均有兴修,或改堰为闸,或废闸复堰,至清末才逐渐毁坏。上述堰闸中,特别由于镇江附近长江主泓道的变迁,运河人江口门经常受到江潮挟带泥沙淤塞的威胁,因此运河的入江口门不得不经常变动。

在历史上,镇江附近运河入江口共开凿有5个,即丹徒口、谏壁口、甘露口、小京口和大京口①。隋代以前,运河的入江口在丹徒,对面滨江的为今扬州扬子桥,江面阔40里。后来由于扬子桥以南的江面积沙为洲,因其形状如瓜,称为瓜洲。

唐开元以后,沙洲面积日广,民居其上,渐为大江南北交通襟喉,这时江面已束狭为20余里。开元二十五年(737)时,齐瀚迁润州刺史,以“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②,便奏请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20里,开伊娄河于扬州南瓜洲浦,长25里,即达扬子镇,并立伊娄埭,官收其入,亦曰伊娄堰。

说明开元后因扬州一侧江滨沙洲的淤积,并与北岸连成一体,为减少漕船在江中迂回航行的风涛之险,运河在镇江的入江口门已从丹徒口移至京口埭下。宋时,瓜洲渡口江面犹18里。清道光初年(1820年前后),江宽仅七八里,当时江岸直逼镇江蒜山、北固山、象山脚下,金山、焦山均为江中孤岛。但随着长江主泓道的逐渐北徙,明末清初,瓜洲一带江岸已开始受冲。

据《瓜洲续志》记载,到道光十年(1830)以后,瓜洲城“逐年愈坍愈甚”,至光绪元年(1875)瓜洲全城沦人大江,居民移居旧城以北的四里埠,这就是今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9

瓜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河景,厚重的文化积淀素有“山水渡口”、“商贸渡口”、“军旅渡口”、“文化渡口”之美誉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今天是瓜州它作为运河枢纽的作用仍然很重要被认为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的龙头地位!

从古到今,瓜州是从南到北的必经之路它记录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足迹,包括许多著名的文人和诗人,以及无数壮丽的诗歌。其中,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相神思》诗歌仍然是众所周知和大家熟悉的:泗水碧水,流向瓜州古渡巫山有点担心。想久了,恨久了,恨回以前的时间休息人们在月光下倚在建筑物上。唐宋元明清,历代著名诗人留下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作品今天的瓜州建有一个石碑画廊,上面有100多首古人写的瓜州诗。

瓜州充满传奇色彩。在唐朝,建真和尚从这里,我到扶桑传播宗教法律和中国文化;马可波罗他曾游历“瓜州城”,写下游记,传遍世界;清朝康熙乾隆帝他们六次造访瓜州,在金春园建了一座宫殿。从南到北的路人不仅在瓜州留下了足迹,而且在世界上表演了许多精彩的人和事。

由于扬州仪征铜矿(铜山)的发现,西汉国王刘翼创办了广陵都城,开始“赏农、煮盐”发展经济,使扬州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东南最好的。根据汉代广陵铜镜的记载,扬州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铸镜中心,并已成为徐州镜、南阳镜”四大铜镜生产区之一。

明末清初,仪征青山至石韦的河流从北辛洲、里界洲、回龙洲、萨满洲等河流中心上升,逐渐汇合在一起,称为北新洲。河流随后分为两条支流,主流在北支。河流向北流动,甚至持续淤积导致径流方向改变,为瓜州崩塌入河埋下隐患,也是瓜州崩塌下沉的主要原因。

第2个回答  2019-09-15
南朝宋定都长江南岸的南京,而瓜洲渡是守卫南京的军事重镇。瓜洲无恙,则南京无恙。
第3个回答  2019-10-04
古时候,兵家重地离不开交通要到,易守难攻的地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17
北段自镇江至望亭,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中镇江至丹阳,地势最为高亢,多冈陇地区。运河水在这一段的流向亦以丹阳为分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