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话剧最让你失望呢?

如题所述

我能说《枕头人》看了之后觉得有点不值吗。舞台设计很犀利,分三层,但这也造成了大部分位置难以顾忌全部场景,较靠前的观众就很难看全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舞台,反而是二楼的观众看得舒舒服服,虽然远了一点。灯光,魔术等舞美设计真的很抢眼,但这掩盖不了剧情上的某种漏洞。说实在的,这种漏洞很微妙,我觉得整部戏演下来,主题并不明确。我不太清楚导演到底想告诉我什么,或者说导演留下了什么想让我去思考。我看了海报上的介绍,说这是对“作家的作品导致的社会问题是否应该让作家担负责任”的思考。但我并没有很明确的,甚至几乎没感受到这样的一个方向。更多的反而是向关于人性,美好,毁灭,坚强,等感性方向。有一种导演只是将整个剧从英文照搬成了中文,加入了炫酷的舞美,请了功底厚实又著名的演员,但剧情的尖锐性,或者说值得思考性和引导性稍微弱了一点。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我认为一部著名的剧应当引导观众去思考某些观众平时会忽略但又极其重要的事情。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没看出来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之前只看过一部《暗恋桃花源》,虽然由于看得时间太晚(2011年左右)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惊喜,加上当时“桃花源”的部分是戏曲的改编,些许觉得有些用力过度。但是考虑到创作的年代,对赖声川的出品还是信任的。自然春节前《如梦之梦》的宣传轰炸让我觉得这是今年不得不看的一部话剧,早早的买了票等着被惊艳。意外的是:在前期的宣传上剧情内容反倒被放到了其次。一边嚷嚷着“史诗巨制”一边对“史诗”的内容只字不提。就感觉像是一个以号称以长跑见长的运动员最后穿着高级定制的运动服不痛不痒的参加了跳高项目一样怪异。四月十日十一日连续两晚的观剧经历却让人非常不舒服;网上种种过誉的褒赞,更是加重了这种不舒服。影评人周黎明称之为“赖声川的一次革命性实验”,在不去考证是否“革命性”的前提下,还是中肯的。该剧宣传吸睛的三个亮点:时长,环形舞台和众多明星,仅前两项在形式上就是极大的突破。为了满足时间和空间上的大跨度,利用环形舞台和前后左右(又各搭建一个二层楼的基本形,可楼上楼下单独使用增加舞台层次),洋洋洒洒的铺开了三十多个子场景,从医院、电影院、法国酒馆、城堡、码头、小阁楼、妓院等等到甚至飞机起飞,火车相撞等场景也是惟妙惟肖的,布景、灯光和音响算是配套用重金砸出了升华。对于超时长和环形舞台的实验结果:媒体人于困困曾调侃到:“但凡浑然天成的艺术家,都需要一个制作人/编辑/或其懂行的人,能痛下黑手把艺术家那些滥情的枝节全部修剪掉。”《如梦之梦》就像是一个天生骨骼精奇却长了满身肥肉的小子,要成为一代宗师,不光要减掉身上多余的肥膘,还得好好练练肌肉才行。超时长的原因归结于对剧本过多无用细节舍弃的吝啬,整个观剧的体验变成要享受20分钟的快感必须以牺牲60分钟的拖沓冗长为代价的拉锯战。环形剧场本是我观剧前最大的期待,可是购票的时候发现莲花池座票矫情的卖到了2013元/场,该剧还需要上下两场单独买票。

第2个回答  2018-01-04

这样的对话完全没有任何角色特点,你说他们是伯爵和夫人,我怎么觉得可以是当代都市里的任何一对男女。台词没有性格,直接导致人物没有性格,需要隐忍、克制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如何去演绎后面老谋深算的伯爵和暗渡陈仓绝地反击的顾香兰。按照《如梦之梦》的“骨架”,除了那一帮疯疯癫癫的艺术家外,几个主要的角色应该是内敛深沉的形象才会更有张力。早早的就在大脑门儿上贴上了“薄情”、“记仇”的标签,已经提起来的提防直接斩杀了后面该有的惊喜。写这篇文章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导演赖声川谈<如梦之梦>:知死亡才知珍惜人生》这样的采访:“(赖声川)说到生死,好像写下来就很沉重,没人想看了。我觉得大家可以接近这个题目。比如李宇春的第一个独白,学了7年医科,但没人教她面对人生中这件唯一会发生的事:死亡。很多戏剧是在逃避生命,而《如梦之梦》是在直面生命和死亡。我不会逼迫你去思考,但我会用一个很能接受的方式让你自愿走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