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的生平简介(要出生年)

如题所述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光绪八年(1882年)11月6日,冯玉祥出生于直隶青县兴济镇北街(现为沧县兴济镇),后寄籍河北保定。原籍安徽巢湖,自幼在直隶保定长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冯玉祥刚满15岁,正式入保定五营当兵。 

他在父亲冯有茂的指点和管教下,开始“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不久,冯有茂因病被裁。冯玉祥为了挣钱养家,愈发刻苦操练、学习,开始阅读《操法》、《阵法》等兵书。他看到淮军暮气沉沉,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20日离开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第三营左队右哨六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冯玉祥升为四棚正目。12月中旬,

曾在保定淮军从军,后成为爱国将军的冯玉祥又被提升为第二营右哨哨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武卫右军改为第六镇,冯玉祥任司务长,随后又升为本连排长,深得协统陆建章和标统王化东的器重。不久,冯玉祥成为陆建章的内侄女婿,得到了陆的提拔和帮助。宣统二年(1910年),冯玉祥被任命为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玉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冯玉祥将军简介

  冯玉祥(1882.11.6~1948. 9.1),字焕章。原籍安徽省巢县,一八八二年出生在河北省保定附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因家境贫寒,十一岁时,他即在清朝军队挂上了名,随后不久,中途辍学,投身兵营。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冯玉祥在滦州任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营长,举兵响应,并任义军参谋总长。后因兵败,被递解回籍。

  辛亥革命后,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领导权,继而阴谋恢复帝制。冯玉祥积极地参加了倒袁的革命运动。一九一五年,蔡锷据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冯玉祥虽在袁的新军中任职,非但拒与护国军迎战,且与蔡锷暗中联络,后又参与组织了四川独立,与护国军联为一体,挫败了袁世凯称帝的阴谋。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玉祥被免去旅长职务,贬为保定府第六巡防营统领,以削其兵权。一九一七年六七月间,张勋率兵进紫禁城,演出了一场复辟的丑剧。冯玉祥闻讯,即率领旧部,与其他部队一起,奋起讨伐,攻破北京,驱走了张勋。随后,冯仍任旅长职务。第二年,在武穴,冯玉祥通电全国,反对内战。段祺瑞闻讯,令免冯职,冯拒不从命,与段抗争。

  一九二二年,冯玉祥被擢升为陆军检阅使。其时,曹锟贿选总统,祸国殃民。冯即与部将协商,起兵讨伐曹锟和吴佩孚,并任国民军总司令。之后不久,冯玉祥力排众议,派兵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皇宫,称快人心。接着,冯又提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北上的主张。在这之前,孙中山先生曾数次致书于冯,并赠所著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书,使冯玉祥深受教益,逐渐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冯玉祥已出任西北边防督办,而未能与孙先生见上一面。

  冯驻兵西北时,有感于国内战祸频起,涂毒民众,遂又一次通电全国,力主罢兵息争。其间,冯即取道蒙古,赴苏联考察,并于赴苏途中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冯玉祥受到了深刻的教益,对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在此期间,国内爆发北伐战争,冯玉祥急驰归国,于五原集结旧部,传檄天下,响应北伐,并被推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原誓师”。

  自此之后,冯玉祥与蒋介石换帖结盟,但始终受到蒋的排斥。一九三○年,冯曾与阎锡山等起兵反蒋,没能成功。“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了抗日同盟军,起用著名抗日将领共产党员吉鸿昌等,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但是,由于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破坏,抗日同盟军孤军奋战,终于失败。冯因是国民党内主要的主战派,和蒋介石政见不合,遂移居泰山,读书习字,借以发泄胸中积愤。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起,冯玉祥由泰山赴南京,力主抗日,并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后换任第六战区司令。抗日战争期间,冯辗转各地,巡视部队,呼吁抗战,并主持抗日募金运动,为战胜日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蒋介石祸心显露,大搞独裁,大打内战。冯与蒋矛盾日深,难以弥合,遂以考察水利为名,出使美国。为了断绝美国的援蒋内战,冯玉祥在美国四处演说,揭露蒋介石统治之黑暗,痛斥美国援蒋之不良行为。在明尼苏达州,他在两个星期内就演讲了二十七次。其反蒋爱国之心,可想而知!

  当时,美国政府内有一些人企图收买冯玉祥,让他反蒋、反共,参与其分裂中国的阴谋。冯玉祥大义凛然地痛斥了这种无耻行径,坚定地表示了拥护“民主的联合政府”的意愿。

  冯玉祥在美国的活动,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蒋宣布开除冯的国民党党籍,断绝了他的财政来源。但冯将军坚贞不屈,毅然决定取道苏联返回祖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继续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十分遗憾的是,当冯将军乘坐的“波贝达”号轮船驶至黑海途中,突然失火,冯玉祥将军与女公子不幸同罹于难,终年六十六岁。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一九五三年,党和政府为冯将军在泰山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分别写了挽幛,表达了对冯将军的哀悼和敬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3-07
冯玉样(1882--1948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 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 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 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样死了”, 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 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1927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样一怒之下,编成一副 对联送给了他: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 玉样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行敌的人事安排。这天乌斯马 诺夫又向冯玉样问一些事,冯玉样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 ’两个宇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 “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着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 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 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样遂自荐当了保长。 因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 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样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他见连长发火, 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 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冯玉样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 团长也干过。” 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地说:“你还干过什么?” 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 委员长处分!” 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侯大 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匆匆退出。
第3个回答  2006-03-07
冯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人,原名基善,字焕章。冯玉祥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组建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数次致电南京政府,反对蒋介石的对日消极和不抵抗政策。1933年初,日军向塞外重镇多伦进犯。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编、整顿了察省的零散部队、义勇军,于1933年5月,在张家口正式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总司令。抗日高潮在察省骤然形成。同盟军组建后,经过浴血奋战,察省失地全部光复。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虽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镇压下被迫解散,但其抗日精神,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运动,其抗日业绩永垂中华民族史册。1948年冯玉祥加入民革,任中央常委。同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第4个回答  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