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宁愿死也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题所述

年羹尧之所以宁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一直以为雍正并不是真的要杀他。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死的时候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当李卫拿着雍正诏书,来赐死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将雍正的手串托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一个对着天放声大哭,然后自尽身亡。

而就在年羹尧临终之前,他都不相信雍正会真的处死自己,而他也是根本觉得自己并没有错。年羹尧为雍正所杀,正是因为年羹尧只知进而不知退,功高震主,为雍正所处死的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让年羹尧名声大振,获得极高的威望,就连雍正都称其为“恩人”。此时的年羹尧可以说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同时,年羹尧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变得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仅在面对朝臣时趾高气昂,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在此之后,年羹尧仰仗着雍正对他的宠爱与器重,一方面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把持官员任免与升迁,进而形成了“年选”;另一方面,年羹尧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网罗财富,铺张浪费,极度奢靡。

实际上不仅仅是雍正,在朝臣之中,对于年羹尧不满的声音也是愈发的激烈,但是雍正碍于年羹尧的特殊功绩,也碍着年家特别是自己的宠妃年氏的面子,一直没有处置年羹尧,更可况自己刚刚给了年羹尧如此众多的“殊荣”,如果马上就进行清算,则必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动摇自己的皇位。所以雍正并没有马上处置年羹尧,反而更加滋长了年羹尧的嚣张气焰,年羹尧也就此变得更加僭越与傲慢。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 “祥瑞”之兆,群臣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向雍正祝贺。年羹尧也向雍正进上了一份贺表,但是在文中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进而引发了雍正的震怒。毕竟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是公认的文武双全,出现这样的错误,雍正认为年羹尧是故意而为之,诅咒自己早点去世,以便新皇登基,这才将代表晚上的“夕”写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将这位曾经的心腹与“恩人”赐死了。而在年羹尧看来,自己的“恩人”是雍正给封的,自己的权势和威信也是雍正给树立的,他说做的,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极大的触动的帝王的威严,而在此情况之下,他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

起初,年羹尧还有自己的妹妹作为保护伞,但是伴随着妹妹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死期。雍正将年羹尧一撸到底,直至将年羹尧囚禁起来,并没有处死年羹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在了宠妃年氏的面子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5

年羹尧是中国清朝的名将,在甄嬛传中是华妃的哥哥,自幼勤勉读书,才识颇远,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改名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

年羹尧本是一个文官出身,入过翰林院,后来外放地方官,直到做到川陕总督这种封疆大吏,其支持者都是康熙帝,可以说,年羹尧在康熙朝的升官发财,主要源于康熙帝对他的赏识,而不是他跟雍正的关系。1726年,年羹尧被雍正判了“狱中自裁”,原本,年羹尧可以避免自己的这种悲剧结局。可因为他被弹劾起便始终没有任何反抗甚至自我辩解,所以便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如此凄凉境地。

换一句话说,年羹尧在君臣之道上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在于:他一直没有认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年羹尧的这种“认不清”在电视剧《甄嬛传》里也有被演绎。在夺位过程中,精明能干的年羹尧立有大功,雍正继位后,雍正元年,立马擢升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览川陕四省军务。雍正特发御旨:凡是调遣兵力、动用钱粮,边防大臣以及川陕、云南督府、提镇,皆照年羹尧意见办理。这实际上成了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地位已经超出了抚远大将军。

后来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当然,雍正是聪明的,不可能为了当初年羹尧有多骁勇善战就放过他,而年羹尧又时常“认不清”所以他觉得他为雍正做了那么多事,到头来雍正却会因为他贪赃受贿而杀了他。

第2个回答  2019-09-26
年羹尧之所以宁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一直以为雍正并不是真的要杀他。
第3个回答  2019-09-26
年羹尧宁愿死也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是因为年羹尧本来这样的人
第4个回答  2019-09-26
那不愿意低头是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错,为什么道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