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很不自在,我属于比较内敛的人,不认识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盒别人交流。
去看电影会稍微好点,反正坐位子上吃自己的爆米花和饮料,关灯看喜欢的电影沉浸在里面就好,不用面对其他人,只要面对大屏幕。哪怕是看到感动的情节自己默默的流泪也没人说。
但参加宴会就不一样了,在大厅里,别人三五成群的聊天喝酒吃东西。自己傻傻的一个人站着,感觉特尴尬,有点无处安放。跟不认识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和别人搭话,像这种的场合我是能不去就不去,就连我老公同学聚会带家属去,我都不愿去,他们同学聊的热火朝天,自己光坐着吃,挺不自在的。
有的时候特别羡慕那种见人就自来熟的人,认不认识都能融入别人圈子。我在这方面不行,所以朋友也不太多。
某天晚上出去吃饭,我在地铁站看到王一博22岁的生日广告牌应援,忍不住感叹:别人是22岁,我也是22岁,这差距咋那么大呢?
一瞬之间,我陷入了自我怀疑。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
在快速迭代更新的今天,我相信很多人是认同的——从现在大火的《偶像练习生》及《创造101》等热门选秀节目,选手多以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中就可以看出。
年轻成名意味着更多的可能,这让还未成名甚至是根本不可能成名的年轻人在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焦虑感。
但出名真的越早越好吗?
未必。
看看那些出名没多久,几个月或一年后就没落的“明星”就知道了。
情况好些的,几年后消失于不断制造名人的市场之中。等再提起这个人时,大家对他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选秀节目出名的,长的挺好看,没啥作品”上。
(至于有哪些人,就不多说了,以免不必要的撕逼)
那么“成名要趁早”的前提是什么?或者说在成名后,如何做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快速消失于残酷的行业竞争及发展中?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有关于秦池酒厂的故事。
提到秦池酒厂就不得不提到到姬长孔,因为他就是那个曾让秦池酒从一个山东濒临破产的酒业,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男人。
你可能会说:家喻户晓?我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酒呀。
对,所以才说“曾”。它是曾经的家喻户晓。
1993年,姬长孔接过生产线混乱、面积小产量少、濒临死亡的秦池酒厂。在满是酒厂、竞争激烈的山东中,秦池想要有一席之地显得有些困难。于是姬长孔选择了前往酒业竞争不那么激烈而的东北三省抢占先机,包括密集买广告位,免费在街头请市民尝酒,甚至用飞机广告传单造势,来赢取群众关注量。同时它优化生产线,扩大酒厂面积,增加出酒日产量。
在传播秦池酒名气的同时,逐渐提升产品质量。
姬长孔是善于造势的。1995年,他成为了“怀揣50万元,19天踹开东三省的大门”的传说。秦池酒也终于在东北地区成为家喻户晓的酒品牌。不仅销售额节节上升,也积累下了它的第一桶金。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央视大楼,梅地亚中心第一届标王诞生了——哪怕孔府宴酒其实是仿造孔府家酒,这个标王的称号还是让它名声大噪,成为1995年家喻户晓的酒品牌。
(注:标王指对中央电视台每晚天气预报节目前标板广告中标额最高的企业的称呼。后该概念延伸到其他领域,如体育转会。)
这让渴望一举成名的企业家们夜不能寐。
1995年,在秦池酒已经在东三省有一定分量且销售额超过一个亿的情况下,姬长孔用6666万元在梅地亚中低夺标。
标王的附加值,就是让秦池酒不仅在东北三省小有名气,而是举国闻名。
尝到了标王的甜头的姬长孔并没有及时用于优化产品,而是准备第二年的标王夺冠。
1996年,秦池酒厂以3.212118亿元再次夺冠。
可这次夺冠并没有让它像往常那样继续名声大燥,反倒因为“秦池酒供不应求,因产量不够,使用川酒勾兑对外售卖”,即“卖假酒”而一落千丈。
没也不至于如此快没落。
缺乏产品保证又过度造势毁了秦池酒厂。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