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感觉不合适,要不要立即分手?

如题所述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如果说年纪比较大了,适合结婚了,那么就要立刻分手,没有必要这样耗着。如果觉得内心有点舍不得的话,还是再坚持一段时间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1
当然可以分手了,不合适还在一起会让我们更多的矛盾产生。爱情是不可以将就的,那么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果断的决定,这是对我们负责。
第2个回答  2020-04-01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感觉不合适,就是要立马分手,毕竟还没有到结婚的时候,如果真要结婚生孩子了,那可就连累一大家子人了,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了。
第3个回答  2020-04-01
这个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够一概而乱,还是要看双方之间的感情,真的感觉没有什么爱情了,自然而然就会走到分手。
第4个回答  2020-04-02

我想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喜欢上彼此的那一刻,我们希望这种愉快感觉能够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往往在最初的吸引力过去之后,很多情侣的相处并不愉快,其中有些人会选择立即分手,另一些人则渡过了这样的时刻,维持了长久的亲密关系。

那么,爱一个人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热情呢?为什么有些人成功渡过了恋爱时期的不愉快,另一些人则不能?


首先,爱的热情可能真的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瞬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Barbara Fredrickson在近年来通过研究,对于“爱”有了新的认识。她指出,持续不断的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 她把爱定义为一个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

她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持续研究“爱”这种感情和身体关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她偶然发现在我们感受到“爱”这种情感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神经和荷尔蒙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短暂的。

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把“我爱你”作为一种“持续的状态”去说出来的时候,我们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瞬间。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关系,我们也不可能在每时每刻都体会到“爱”。某种程度来说,所有的爱都是不连续的,断开的。

我们一定会在一些瞬间里,比在另一些瞬间里更爱对方。而另一些时候感受不到爱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即便是最相爱的情侣,也会在有些瞬间感到对对方的厌恶和仇恨。

我们往往在谈论爱时,把爱想象得过于宏伟。其实,正因为爱的感受发生在一个一个的瞬间里,也就意味着它有可能在一个一个微小的瞬间中被磨没。

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和妻子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致力于研究决定一段长期亲密关系好坏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发现,对于那些最初都非常相爱的伴侣来说,最容易导致他们分手的并不是大的困难,而是生活的琐碎。很多伴侣可以在困难时互相支撑,而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却无法再维持一段关系。在一段关系的后期,决定满意度的是双方如何在细节上处理这段关系。




那么,我们是不是一遇到琐碎、不合就要放弃呢?或者说,为什么有些人就能渡过那些“不合适”的瞬间,而有些人却频繁的在“不合适”的瞬间打转,最后放弃一段关系?

研究证明,这两类伴侣的相处模式确实有很大差异。心理学家John Gottman把伴侣分为两类,一类是“Master”型的伴侣(后称成功型),一类是“Disaster” 型的伴侣(后称灾难型)。他们的相处模式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差异。

1986年,Gottman建立了一个“爱情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们让不同的伴侣坐在一起叙述这段关系,比如如何相遇、如何争吵,有哪些共同的甜蜜回忆,同时用电极来记录他们的血流、心跳速度和汗腺的分泌。

在这些伴侣走出实验室后,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6年的跟踪回访,最终对比发现,出汗、心跳加速等身体上的活跃表现,能够准确预测他们之后的关系状况——当他们坐在一起谈论这段感情时,生理上的反应越活跃,关系恶化的速度就越快。

其中,“灾难型”伴侣坐在自己的另一半身边,描述那些经历的时候,尽管表面看起来可能很冷静,但电极记录的心跳和血流速度却很快,汗腺也非常活跃。他们的身体处于一种“攻击或逃避模式”,即便是在说开心的事情或者没有什么意义的情节时,他们的身体反应也好像面对一只剑齿虎——随时准备好攻击或者被攻击。

而“成功型”的在和伴侣一起讲述的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都是平稳的,他们有能力营造出让对方信任和亲密的气氛。


两类伴侣处理对方情绪需求的方式也是不同的。1990年,他邀请130对新婚夫妇来校园中进行一天的度假,结果发现,当伴侣发出和对方“连接”的情绪需求时,面对请求的不同回应方式会对夫妻的幸福程度造成深远的影响。

比如,一个是鸟类狂热爱好者的丈夫,在草坪上看到一只金翅雀,他对妻子说,“看那只鸟多漂亮!”——他认为这只鸟已经足够重要到发起一场两人对话。

这时,面对这句问话的反应,便体现出了不同的相处模式。尽管对鸟不感兴趣的人都会觉得它小小的、有点蠢,但一种妻子(成功型)会选择回应,表现出很感兴趣;而另一类妻子(灾难型)则会选择避开,有的继续做自己的事,比如看电视;有的还会表现出敌意,比如说“别打扰我,我在看书呢”。

6年后,他回访了这些伴侣,他们中的有些人离婚了,有些人还在一起生活。在离婚的夫妇中,只有33%在当初能够回应对方的情绪需求;而仍然在一起生活的夫妇中,有87%在6年前就表现出了对彼此情绪需要的回应。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Gottman总结出,根据情侣在一起时生理的紧张反应,以及他们对彼此情绪需求的回应方式,可以准确预测他们在6年后的关系满意度,预测准确度高达94%——无论这些伴侣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富有还是贫穷,是否有孩子。

他在多年研究后总结到两种伴侣最本质的区别:那些“成功型”伴侣习惯去搜索伴侣身上那些值得欣赏、感谢的部分,他们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起这种尊重和欣赏的习惯;而那些“灾难型”伴侣则会注意和寻找伴侣身上的错误,他们习惯表达批评,而不是尊重和欣赏。

后者会带来“蔑视”,这一在众多促使分手的因素中的头号杀手。那些非常微小的蔑视对方的举动也会引发对方的愤恨。

前者则是一种“善意”(kindness)。研究中发现,这一因素最能准确预测一段满意而稳固的婚姻。而这里所说的善意,正是在许多个细节的瞬间里,你选择对待对方的态度和方式。

当我们在一段婚姻或长期亲密关系中时,会不得不应对堆积如山的压力,它们消磨和分散着你们的浪漫。不同的是,一些人懒得在关系中做出努力,那些琐碎的抱怨积累起来,终有一天将他们分开;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善意去对待对方,并且不断提升双方在细节上的沟通。他们之所以能够牢牢联结在一起,正是因为在每个可能可以选择猜疑的小瞬间里,他们都选择了用善意去揣测和对待。


但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即便我们强调伴侣相处的重要性,但这也并非是万能的,尤其是,一段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无法仅靠一方的努力就得到维持,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要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就明确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愿意与这个人进入到一段关系、对一段关系负责。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成为自己的伴侣,这是肯定的,所以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不能自我欺骗,更加不能“自毁”。我们无法抱着“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进入到一段关系,因为改变,从来都只能由某个人自己来进行。我们也无法忽略与一些人“不来电”的现实,因为虽然有化学反应不一定就是真爱,但如果没有化学反应的感觉,爱情显然也并不存在。

而对于那些频繁的选择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又频繁分手的人,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包含了更多其他的情况,比如,或许你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是真的要选择一段亲密关系,还是在自我逃避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