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来历

如题所述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学说占据主导地位,学者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注释研究。自汉代开始,学者们对经书进行的注解工作被称为"注"或"笺"。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唐宋时期,由于时间的久远,汉代的注释已不易理解,因此一些学者在注解经传原文的同时,对前人的注释进行解释和深入阐述,这一过程形成的文献被称作"疏"或"正义"。


自古以来,解释十三经的著作众多。在南宋之前,注与疏通常是分开成书的。到了南宋绍熙年间,出现了将唐宋之前权威性最高的十三经注释和疏集于一册的合刊本,即著名的《十三经注疏》。这个版本后来发展出十行本。明代,闽本、监本和毛氏汲古阁本相继出现,但经过多次翻刻,难免出现错误。清初,武英殿本问世。至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阮元主持重刻《十三经注疏》,他主要依据宋本,结合唐石经等古本进行校对,并撰写了《校勘记》,附于各经卷末,这一版本因其高质量,被公认为是至今为止最好的版本,备受世人珍视。


扩展资料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其阮元挍勘之处,均用▲号表示。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