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情感充沛,发现自己好像是情感隔离了,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如题所述

情感隔离,是指个体在情感应激状态的一种防御机制,这种自我保护,就如同我们的身体在感受到外部打击时,会自然而然地护住关键部位,头,胸,而情感在受到强刺激时,会选择逃离,封闭,自欺欺人, 麻木不仁等各种方式以保证不面对意想中的伤害或刺激。

人的精神应激或感受力是有迹可循的,喜新厌旧就是其中之中,楼主所讲述的小说情节,如果小说只是情节离奇,叙事立意无深处可挖掘,那么就只在初看时因新奇而引发短暂关注,之后就会在雷同的过程,乏味的铺排中失去再次阅读的兴趣,而长期浸淫在类似的氛围中,开头知尾,就会失去对同类小说的兴趣。这也许就部分解释了楼主所说的无兴趣再读小说的原因,市面上大量粗制滥造的小说,的确令人扫兴,这也是为什么精品之所以被传承的原因所在,深度阅读,每一次都能使读者有新发现,这才是经典的本质所在。

至于创作力,那涉及的因素更多。通常而言,创作来源于感知,重在积累,也就是作者妙笔生花,行云流水是心灵的书写,是生活的感悟,是思想的分享。如果无法感悟,那作品就没有灵魂,无法用语言展现,那只能是私人的珍藏,不能拿来共享。写作,虽然不必非要撕裂自己,爆出皮囊下的小那种批判,但作者自身的感知与领悟就是作品的魂,因而作者自身迟钝或迷失时,作品自然是零乱的。

在浮躁中无意识地随波逐流才是迷失,而能保持自我意识地漂流就是伺机而动,这其间的区别就在于楼主自身是否认清自己。在阅读的代入感同样如是,沉迷式的无法自拔只是书痴,能进能出,物为已所用才是阅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6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身心不同领域的感受/活动不同步。例如作为一个学生,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们知道今天应该专注在复习书本上,但心里或许却又特别不想学习而只想打一会儿游戏或者想跟朋友聊一会儿天。或者有的成年人在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背景、地理距离等因素),却一直没有办法放下这段感情。这两种情况一般是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步调不一致造成,经过一定的自省和自我调整、也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检验,很多人可以自行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协调状态。
第2个回答  2022-09-26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身心不同领域的感受/活动不同步。例如作为一个学生,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们知道今天应该专注在复习书本上,但心里或许却又特别不想学习而只想打一会儿游戏或者想跟朋友聊一会儿天。或者有的成年人在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背景、地理距离等因素),却一直没有办法放下这段感情。这两种情况一般是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步调不一致造成,经过一定的自省和自我调整、也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检验,很多人可以自行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协调状态。
第3个回答  2022-09-26
过度的情感隔离,却会有很多不良后果,阻碍成长。需要自我加压,去感受身边人的温暖,把自己的心从“玻璃罩”里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