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朝廷官品等级及称谓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19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官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