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希望的中芯国际,依然道阻且长

如题所述

全村人希望的中芯国际,依然道阻且长的原因是中国的芯片产业依旧是软肋,其中中国光刻机依旧被“卡脖子”。

毫不夸张的说,哪个国家拥有最全、最高精尖的芯片产业链,谁就能拥有绝对的权力,因为它可以通过断供、限制出口等方式,完全锁死芯片进口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空间。

那么中国现在对于进口芯片有多依赖呢?2018年,中国14.09万亿元的进口商品中,进口的芯片金额近2.06万亿元,约为全国进口商品总额的14.62%,高于石油进口的1.59万亿元。要知道,这还是在《瓦森纳协定》限制下的进口额。

根据《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中显示的信息:中国80%的高端芯片都靠进口。

那么中国的芯片产业到底被卡在哪里?完整的芯片产业链涉及很多环节,如果按照大类区分的话,可以分为设计、制造(晶圆制造或代工)、封装与测试几个主要部分。

对中芯国际来说,其发展进程中关键的三个人物——张汝京、邱慈云与梁孟松,都来自中国台湾,也都与芯片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头羊,中国台湾企业台积电密切相关。

1948年,在解放战争即将全面胜利之时,张汝京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还在襁褓之中的张汝京之后随父母来到了台湾。长大后,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台湾完成本科学业,随后赴美留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和电子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张汝京与比他大18岁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走出了几乎完全一样的职业路径:同样是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同样从事集成电路制造工作,同样在德州仪器工作到了年逾半百,同样获得了很高的职位和薪酬。

唯一不同的是,张忠谋是主动辞职出走德州仪器,而张汝京则在德州仪器提前退休。不过后来这两个德州仪器前同事的人生轨迹,又再次重合。

张忠谋离开德州仪器后回到台湾,在55岁的“高龄”时创立了台积电,将晶圆制造环节独立出来,创立了代工厂(Foundry)模式。

面对这家仅仅成立3年就已经可以在太岁面前动土、抢走台积电订单的世大,张忠谋决定要尽早采取一切手段拔走这根眼中钉。但是张忠谋并没有通过正常的商业竞争的方式,而是在2000年,以50亿美元的天价直接完成了对世大半导体的收购。

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后,张汝京并未选择继续留在台积电工作。2000年正值大陆芯片产业发展的萌芽期,当时将半导体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刚刚颁布,于是,张汝京做出了一个让整个“台湾当局”震惊的决定:带着300名工程师团队与技术,来到了上海,创建了“中芯国际”。

而得知中芯国际创立的消息后,为了避免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泄露到大陆,“台湾当局”对张汝京百般阻挠,向他几次开出巨额罚单,并要求其限期内务必回台。

张汝京因此对台湾当局心灰意冷,根本没鸟台湾当局的“通缉令”,甚至做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要放弃“台湾户籍”。

就这样,张汝京正式与台湾当局反目成仇,抛弃一切投入到中芯国际的事业当中,并在2004年就带领中芯国际同时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虽然上市了,但中芯国际在随后若干年的发展并不如意。

随后多年,中芯国际经历走马灯似的管理层更迭,一直到当初跟随张汝京一同从台湾赴上海创业,曾经任职台积电高管的邱慈云上任。

虽然中芯国际的盈利情况与产能持续向好,但在芯片制程方面的差距却与台积电、三星等全球竞争对手越拉越大。

尤其在4G时代来临后,消费电子芯片需求爆发,智能手机芯片制程要求越来越高,中芯国际由于工艺上的差距,并没有能够赶上这一波红利。在台积电10nm制程芯片收入已经达到营收占比第一的2017年时,中芯国际依然在150nm/180nm、55nm/65nm这些中低端制程上赚着不高的利润,28nm制程才刚刚能实现量产。

目前中芯国际与全球竞争对手的差距依然很大很大。营收方面,中芯国际在国内领先地位牢不可撼,营收高于国内老二华虹半导体4倍以上,但仅仅为全球第一台积电的零头。但是对于这么一家成立时间也不算太久的企业来说,能做到全球第五,已经难能可贵。

比如中国头号民营企业华为,其全线高端产品,几乎均由台积电代工,就算想给中芯国际,也给不出去。

回首中芯国际的发展历程,简直就是两岸友好的见证,无数中国台湾芯片专家克服重重困难阻力北上大陆,帮助中国实现了芯片制造的自主化,并不断提升工艺水平,直至今天中芯国际小有所成。

但是,光靠台湾或者海外的人才引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更多要依靠内部人才的培养,而什么时候中国的半导体、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们也能拿到互联网公司那样的体面薪水,或许才能真正实现我国芯片产业的崛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