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等级有几种?

佛所说的尊者,罗汉菩萨那些等级高一些?是怎么排的?

佛佛道同,佛佛平等。诸佛是一样的、平等的智慧。 但菩萨、罗汉有差别。

罗汉、菩萨与佛证道的区别

罗汉、菩萨与佛都已经见道并了脱生死了,但是,他们三者有哪些区别呢?
从是否见到真实意义上的道这个角度来讲,罗汉并没有见道,也就是并没有见到宇宙的终极本质,还不知道对立的万事万物的统一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不知道一切事物的共性是什么。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之道,即一切事物与现象的特性都是变化不实的、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无神、无我、无灵、无性的,都是没有实质的。而菩萨不仅证得了“性空”,还证得了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共性,佛家称其为“空性”,而此空性就是道,就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
空性,无形无相,非大相非小相,是不能用大小来衡量的,没有大小的概念,就像一滴水的湿性,与大海水的湿性毫无差别一样。但是,空性又是大相,又是小相。若大,则为至大而包万法,无量世界在空性内“如片云点太清里”,无有出其外者,万法都在道中,没有任何一法比空性大,可谓“其大无外”;若小,则为至小,而入于芥子,无有入其内者,没有任何一法比空性小,可谓“其小无内”。其,是代词,指代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性或法性。因为法性既是最大的相,又无形无相,所以道家也讲“大相无形”或“大道无形”,大道就是最大的相。
佛教中讲,由于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而没有证得“空性”,所以罗汉的空并非圆满的空,因此被称为“偏空”。菩萨既证得了“性空”,又证得了“空性”,但还没有圆满证得“空性”;只有佛陀是圆满觉悟一切的。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罗汉、菩萨与佛三种境界的差别。

  凡夫,也就是三界内的苦恼众生,常受种种痛苦缠扰、逼迫,不得安宁。而导致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被各种“惑”驱使而造业,循业受报,受生死诸苦。而要脱离生死,就必须从生死的根本原因处着手,破除迷惑。
在世间,既有不少不惜身命的强盗、亡命之徒,也有很多不怕死的英雄、斗士,老子也讲过有“民不畏死”的情况,然而,并不能说这些不怕死的人就是可以解脱生死的“神”。相反,正是因为修行人惧怕生死,所以才要修道以逃出生死的。而要逃出生死,就必须破除迷惑、获得觉悟,坚定地看破世界与身心,都是无常、无我、不实的,若执著一切实有,则轮回不已。

  觉者之所以为觉者,就是因为破除了迷惑。惑,是对道理与事相的迷惑,主要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种。断惑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圣者境界的不同。

  初果罗汉,完全破除了见思惑当中的见惑。所谓见惑,即知识、道理和见解上的迷惑和错误,是对种种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因不正确的推理与猜度而产生的各种邪谬的见解。
我见、边见等五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是。谁要是完全破除了这些错误的见解,在小乘就称为见道,也就证得了初果罗汉,从此不仅再也不入恶道受生,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堕落成凡夫,佛家与道家称之为“一得永得”,但是,如果从此忙于俗务而不能继续进修到更高的果位,则依据根性及见道后继续修道的精进程度,最多还需要七番往来于天上人间,即往生于天上再来生于人间,如此往返最多七次,就注定可以完全断除见思惑中的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超出三界。
初果罗汉,意为入流,即超出凡夫之流而入于圣者之流,是所有觉者中最低的,证得了一切事物都是矛盾构成的,都是“无我”的,达到了“无人、无我”的无为境界,相反,所有凡夫都是执著地认为一切事物是“有我”的,“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经》),“有我”还是“无我”是圣者与凡夫的分水岭。而“无我”的无为境界是一切圣者的基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即无论境界有多么大差别的圣者,都是以“无我”的无为法为基础的
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而证得“无我”的初果罗汉“胜于一切外道”福德的总和。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在佛教大乘经典中常常把所有得道和没有得道的佛弟子都称为菩萨)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是“无我”的,其功德比用充满恒河里面的沙子那么多佛世界的七宝拿来施舍的功德还要大得多。实际上,如果证得无我,就已经达到了无相、无为的境界,其功德自然是无量无边,并不是算术譬喻可以说清的了。因此,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向畜生布施,可以“得百倍报”,向离欲的外道布施,可以“得百万倍报”,而向初果罗汉布施却可以“得无量报”。

  二果罗汉,除了已经完全断除见惑之外,还断尽了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所谓思惑,即色、声等事相上的迷惑,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于一切顺适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贪欲,以及对于一切违逆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嗔恨,甚至痴、慢、疑等烦恼。断除思惑的过程,就是小乘在见道之后的修道过程。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其中,欲界九品,色界与无色界共有七十二品。由于二果罗汉还有三品欲界思惑未断,因此,还要一次往生于天上,一次来生于人间,才可以完全断除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因此,又名一来果。由于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思惑,因而依然能生儿育女。

  三果罗汉,又名不还果,由于完全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因此命尽之后也不会因业报再来人间受生。三果罗汉寄居在色界最高处“唯圣人居”的五净居天,等完全断除思惑后即证得四果大阿罗汉。由于三果的在家圣者,已经完全断除了欲界思惑,因而,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圣者也不再会有=yin念了。当然,也会有三果的在家圣者在证果之前已经生育子女的情况,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是否有子女来断言果位的高低。特别是大乘菩萨道的圣者,常常为利益众生而和光同尘,示同凡夫,更不是依靠表象可以衡量的了。

  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即三果罗汉),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得三果罗汉之后,能够把今后将要受报的欲界重业转为轻业并现在受报,也可以直接通过修法破除极重罪业,即“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比如,在《观无量寿经》中佛说,“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在欲界的业力除净之后,就再也不会因业报来人间受生了。
四果罗汉,小乘最高果位,已经断尽思惑,除尽烦恼,达到无漏,超出三界,生死已尽,梵(清净)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即轮回),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色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脱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
所谓生死,只知道凡夫所了解的那种轮回六道中凡夫身的生生死死,寿命有长短分限,身体有大小、形段的区别,即生命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一会儿投胎出来了,一会儿死了又投胎,称为分段生死。还有一种是罗汉和菩萨那个境界才有的生死,称变易生死。所谓变易,一方面,既没有身形胜劣的不同,也没有寿期长短的差别,只是迷惑渐灭,证悟渐增,即迷与悟的迁移和变易;另一方面,圣人所得意生身(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与变化身,能变能易,神化自在。

  正是因为佛菩萨无我、无身、无相,才可以化种种身、示种种形、现种种相去救度众生,甚至分身无量,随顺众生的机缘处处应化,比如,在《法华经》中佛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对于众生的不同机缘,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可以说有感即通、无机不被,因此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诗句。
小乘的涅槃是“偏空”境界,只是断了这个业报肉身的生死,不再轮回,却还有变易生死,并没有达到不生不灭的终极涅槃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永远断尽分段与变易两种生死,达到真正的涅槃的。

  另外,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眼中,三界内的凡夫最高可以开到天眼通,而天眼通不仅能够透过各种障碍,看到障碍之外的景象,还可以看到一切远近、前后、昼夜、天堂地狱等所有各个空间的物质景象。

  证得了罗汉果,具有了知一切事物平等、无我性空的智慧之后才会有慧眼。慧眼能照见所有物质及非物质的现象及其本质,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了知诸法的本质为“空”“无我”的。这并不像阿弥陀佛所说的,天眼通是“隔墙看物、透视人体”,天眼通以上是“看到另外空间存在的景象”。
菩萨,是大乘行者,不同于二乘,即小乘的阿罗汉和中乘的辟支佛。所谓乘,即车乘、船乘。而大乘,就是大车、大船,其装载、度化众生的能力自然很大。菩萨,意为觉有情,就是可以使有情众生觉悟;又意为有情觉,就是有情众生当中的觉悟者。在《楞严经》中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一句经文,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菩萨的发心。有菩萨发心的就可以称为是菩萨,其中没有证得“无我”的菩萨称为“假名菩萨”,也就是还没有修成真正菩萨的修菩萨道的人。《璎珞经》中说:“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即道)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其中,住,是菩萨的一个境界,指初住位,下面会有介绍。而真正的菩萨,首先必须证得了“无我法”,达到了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境界,就像在《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那样,“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又因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即“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优婆塞戒经》)而发起了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的殊胜的广大誓愿,悲智双运,广修自利利他之道,所以,又译为大道心(即菩提心)众生。

  如果有人为成就众生而上求无上佛道,发起广大殊胜的大道心,不仅可以消除无量罪业,比如,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还可以开显出自身内在佛性本具的无量功德,此功德胜于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所有功德,堪为众生无上福田。比如,在《金刚经》中佛说:“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阿僧祇是一千万亿亿亿亿亿)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
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个证得阿罗汉的僧人与自己刚出家的小徒弟一起行脚,小徒弟背着包袱走在后面。小徒弟一边走心里一边想,众生于不尽的轮回中实在是太苦了,我一定要像大菩萨们学习,不辞辛劳,广度众生。这时,证得阿罗汉的僧人发现自己的弟子发起了广大道心,马上跟他说,把包袱给我,你在前边走。小徒弟在前面走着走着,心里又想了,众生无量无边且又愚痴颠倒,难度难化,广度众生实在是太辛苦了,还是先自度要紧。这时,在他后面走的师父发现他的弟子又退转了大道心,因此跟他说,你来背着包袱,在后面跟着走。小徒弟在后面走着走着,心里又想了,置无量众生的生生死死于不顾,只顾自己自度那实在是太自私了,还是要修菩萨道。这时,师父发现徒弟又重新发起了广大道心,马上又跟他说,把包袱给我背着,你到前边来走。小徒弟对此非常不理解,就问他师父,为什么一会儿要他在前边走,一会儿又要他在后面走。师父说,当你发起了殊胜道心的时候,我的功德不够大,就应该背包在后面走;当你退转了道心的时候,功德也就随之退失了,这时你就应该背包在后面走,如此而已。

  菩萨倒驾慈航,从涅槃入于生死之中,化现种种身相,示现生死,专为教化众生。而如果菩萨不能通达如尘若沙一样无量无数的法门,也就是尘沙惑不能破尽,就不能自在教化众生,所以,为了普化群生,所有的菩萨都发心“法门无量誓愿学”,
菩萨断除尘沙惑,可以得清净法眼。法眼,是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了知一切法门、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天眼通只能见相而不见因果,即不能得知是过去何时、以何因缘才导致现在、未来果报的,要了知宿世的前因后果必须到了法眼通才行的。

  菩萨,同样是分成很多境界或层次的,有见道的菩萨,也有没见道的菩萨。有40个阶位是没见道的,即没有见到宇宙的终级本质、实相理体的,也就是没有见到“空性”的,他们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其中,十信位全都是假名菩萨;十住中的初住位破除了见惑,证得了“无我法”,相当于小乘的初果罗汉,证到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位不退”,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从此“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十住中的第七住位就断除了思惑而永远超出三界生死了,相当于小乘的大阿罗汉;从第八住一直到十回向最终,证得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行不退”,于此之间破除尘沙惑而永远不会退失利益众生之心。而见道以上,是大乘的圣位菩萨。当然,见道并不等于就像佛那样圆满证道,而是证得一分就圆满一分。

  所谓无明惑,就是迷于终极本质、实相理体的根本无明,罗汉不知其名,是三界之外罗汉与菩萨不能解脱变易生死的根本原因。如果无明惑和圆满觉悟分成十分的话,圣位菩萨就分为十地,也就是十圣。破除一分无明就获得一分觉悟,当破除第一分无明的时候就叫做初地菩萨,此时证得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念不退”,永远不会退失无上道之正念。道,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又称“法身”,因而而见道的圣位菩萨又称法身菩萨或法身大士,破除一分无明就证得一分法身。如果完全破除了无明惑,就得到了完全圆满的觉悟,也就是常说的圆满成佛。成佛之后五眼具足,而佛眼是具足前四眼作用之眼,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5
佛教中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佛,菩萨,观音,罗汉,金刚,萨陲等等。
第2个回答  2012-06-05
尊者,意思就是可尊敬的人。不是佛教修为等级。至于等级,可以去百度 搜 五十二地菩萨 ,那已经说的明白的很了。
第3个回答  2018-07-26
佛的境界是了不可得的心,离一切心缘相。用时了了分明,寻时了不可得。诸佛境界不可思议,离一切言说相,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0-17
佛的三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