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自我”出自拉丁文,代表“我”这个词。当我们在问一个人“处于什么状态时”,其实就是在问对方当下“存在的模式是什么”。艾伯恩(Eric Berne沟通分析之父)将之定义为一个人外显的、可观察的心理状态。

       人际沟通分析学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都是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一般都是我们从长辈身上学来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从功能性上分析,父母自我状态又可以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和控制的一面;

➲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和鼓励的一面;

       儿童自我状态是来自个人同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和感觉。结合功能性,可以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

➲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听话、服从、讨好、有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

➲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活泼、冲动、天真、行动力、贪玩和爱憎分明,就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当需求满足时,表现欢乐的情绪;当需求未能满足时,表现愤怒的情绪。

       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三种“自我状态”之间的相处。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当我们面向对方的不同状态时,当下表现的行为模式,反映的便是我们内心的自我状态,所以“自我状态”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描述当下的状态和所处在的模式,在不同场合,不同的“自我”都有其适应性和不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