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如题所述

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计时制度,从而产生不少名称。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_。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早在商朝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杆,通过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9

人类计量时间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承认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规律匀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作为计量标准。中国古代实用的计时仪器包括圭表、日晷和滴漏。

圭表出现略早,约西周时期,日晷和滴漏在汉代就开始常用。圭表和日晷都是借助太阳计时。表是一根直立的柱子,圭是与表垂直的座。为在陕西留下的周公测景台就是一个巨大的圭表。日晷的计时精度可精确到刻。

日晷,就凭太阳光影的角度长短能准确计时,并且依这个原理准备推算出夏至,就是光照时间最长,离地球最近的那天,应该说也是夹角最小的那天。现在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轨道上地球离太阳最近的那天不就是古人说的夏至吗?这里只是通俗说法,有兴趣可以专门查看夏至。

古人还有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叫漏壶,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如“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这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先民在观察岩洞水滴落到石头上是有节奏的,就反复以一容器蓄水,下设一孔,令水滴下,寻找出其规律,以漏滴三下为一秒,以漏滴每六十秒共一百八十次为一分,然后计算每六十分共一万零八百次为一时,每二时位滴漏二万一千六百次为一个时辰,暗喻日有十二辰之理,据说黄帝的臣子计时,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苦苦钻研了十五年,终于发明成功了滴漏器皿,这样就能非常准确非常精确的计算出了秒、酚、时、辰,并把一天分为几刻钟。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慢慢对于时间有了更细致的了解,也制定了更为精确的时间概念。如用十二地支的方式来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就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晚上用打更的方式来通报时间:一晚上共有五更,一更的时间长度也是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

第2个回答  2021-12-02
古代时期的人们是用太阳历来计时的,一天分12个时辰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第3个回答  2021-08-19
他们是用日晷或漏来计时的,这两种方式都是比较准确的,我国的古人还是有着很多智慧的。
第4个回答  2021-08-19
都是用漏斗进行计时的,或者是点香,还有罗盘的方式也能够去进行计时,不过古代有打更人,也能够知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