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挫折就退缩,玩游戏不能输,输了就发脾气,这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孩子接受不了失败,遇到挫折接受不了,便发脾气哭闹,这应该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应该是父母在日常教育中给孩子灌输太多竞争意识,让孩子一直努力争羸.当不如意,或失败时,孩子承受不了,便用哭闹和脾气来发泄.在这种意识培养下的孩子,心里承担能力比较弱,比较脆弱,遇到与自己心意不合的事,便承受不起.

所以,不建议从小给孩子灌输太多竞争意识,让孩子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一味地和别人竞争.同时也要适可而止的鼓励和表扬,因为当孩子赢了别人时,我们还继续表扬他,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竞争的意识,他会觉得只有赢了别人,才会被表扬,才是最棒的.这样的孩子就比较喜欢比,遇到挫折容易承受不了.

首先父母得接纳孩子的情绪,“想赢”是一种天性,是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年幼时可能都会经历这个阶段,长大成人之后,未必处处都去争第一。其次,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成败观。要让孩子明白: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挑战、遇到挫折。

唯有接受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乃成功之母”,才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困难,有了输的积累,才有赢的希望!最后,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示范自己对待输赢的态度。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有许多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失败并不“丢脸”,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学会很多东西。

孩子的抗挫伤教育非常关键,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也会产生积极效应。对于父母来说,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赢得起,更要让他们输得起。如果孩子出现上述情况,那么我们可以等待孩子心情平复后,再为他们讲解输赢的关系,通过绘本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引导效果最好。当然,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表达意愿,那我们要了解一下孩子不开心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帮助我们对症下药。

父母需要反观自身和家庭,看是否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仅仅喜欢鼓励,而不愿意让他们直面挫折,尤其是过度溺爱会让孩子更加“输不起”。他们认为,只有赢才说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然就玩得没有乐趣。

如果不是父母的原因,那就需要帮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父母可以多带他们接触自然、体验现实,讲励志故事,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等,告诉他们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经历没有好坏对错,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开心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疏导情绪,找到正确的排解方法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

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往后退,玩游戏输不起、不能输,还动不动哭鼻子。这样熟悉不过的行为表现就是独生子女身上典型的不良行为之一。究其原因,是整天只和直系家人生活在一起,一般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孩子的一切都由这六位成人包办代替了,我戏称为“非常6+1”。孩子们的生活中不存在与同龄人竞争玩耍的机会。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抵抗挫折能力低下的行为和过分软弱的性格。

对此,年轻的家长们也无需过度焦虑和紧张。首先,不是每个独生子女都会有这样不良的行为和性格的。即使有,只要家长能够有意识或及早意识到,一切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改进子女的教育环境,尽可能多创造孩子社会交往机会,并在过程中将孩子当成成年人对待,尊重孩子们自主处理矛盾或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们转而成为支持者的角色,慢慢地通过培养,完全可以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孩子们。

再次,家长应采取各种方式与孩子进行真诚有效沟通,教会孩子有效处理困境的成熟应对方式。心理学研究者郝传慧、雷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父母与孩子真诚交流,有效沟通,告知孩子自己遭遇困境时的应付方式,可以帮助中学生有效习得父母处理压力性事件的成熟的处理方法,缓减内心矛盾,提升心理韧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家长应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活动教会孩子如何成熟应对困境,这对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

最后,家长应与学校沟通,联合培养中学生心理韧性。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或项目,让中学生父母或重要他人与中学生一起参与,这不仅可以让父母与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更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能更有针对性帮助中学生提升心理韧性,对教师与父母本身的韧性也具有正向影响。心理学研究者徐明津研究结果已证明了家校联合对于培养中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