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对熊孩子有深深的怨念

如题所述

为什么很多人对熊孩子有深深的怨念
这位知友,近些年来我们的社会网络上,对熊孩子的怨恨,简直是比山高,比海深。那些教训熊孩子的文章,就是那种不听话的闯祸坏孩子如何招人讨厌,终于被某个大人出手收拾了一番的故事,大家都齐声叫好,也可以称为“爽”文。

有些故事还算合理:比如十多岁的大孩子故意把怀孕的亲戚推倒,看会不会流产,然后被大人用擀面杖狠揍一顿;有的大孩子把表兄一屋子昂贵的手办都故意损坏,他爸还蛮不讲理,结果被表兄告上法院,要赔一笔巨额。这些都是罪当所罚的,三观没有大问题。

不过,即便这些故事,我总感觉,写手编织的痕迹太重了,假的。就像天涯社区上无数的关于凤凰男、拜金女恶人有恶报的“真人秀”一样,都是故事会。熊孩子“恶人自有恶人磨”,大快人心,所以才有人专门编这种令人心情愉快的“爽文”;“打得好”,这样就能够吸粉。

但真实世界里,你要听那些人倾诉他们遇见的熊孩子,大多数都限于小孩跑来跑去、大声哭、很吵、不礼貌;甚至有些人连一两岁的幼童的哭喊,也能气得发飙,觉得孩子没教养,欠揍,爸妈没教育好。

他们仿佛忘了,情绪不够稳定、无法理性地判断场景,是所有的智人幼崽的特性;不然怎么叫孩子?

真像“爽文”里那种,既有自主意识、又带着明显反社会人格的“熊孩子”,没几个。

我就不明白了,他们对小孩这么普遍、又这么强烈的恨意,是从哪里来的?

除了“熊孩子”,你知道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哪一种人谁讨人厌吗?老人。“老人变坏了”,是社会版新闻的高频词。他们抢坐位、插队、跳广场舞、公交车上强迫孩子或女孩让位,还碰瓷。甚至,经常上当受骗,也是老人被厌弃的原因。

这些事情当然是有的。但这也是一种聚焦效应:当你是孕妇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街上孕妇特别多;那是因为你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孕妇身上的。而类似于“碰瓷”这样的事,要是媒体总是关注,就觉得到处都是老人在碰瓷:“你不想碰瓷的话,你为什么会摔倒?”

实际上,真正“碰瓷”的,不是老人,不是真实摔倒并受伤的老人,而是专门碰瓷讹诈钱财的一伙犯罪分子,他们是团体作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或几十人,快,准,狠。危害程度,要大很多倍。

可惜,媒体觉得老人摔倒碰瓷,比犯罪团伙碰瓷,有新闻性得多。

作为媒体的从业者和研究者,看公众对新闻的关注点,能够号出这个社会的病脉。这个时代是很糟糕,老人怎么这么坏,小孩怎么这么熊;但这些,都没有暴力狂和为暴力狂鼓掌欢呼的人一半这么可怕。

那些狂欢的键盘侠们骨子里深深有着“慕强”意识,“欺软怕硬”已经刻进了他们的DNA里:一旦看到弱者、特别是不够完美的弱者倒大霉,他就开心,这已近乎一种本能反应。

这个社会真正的大恶,层出不穷的杀人放火、各种恶性事件的制造者,天天都出现在新闻上,99%都是壮年男性;那些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犯罪分子,给这个社会带来不幸的,绝大多数,也都是壮年男性。

他们有强力,有暴力,在不同层面上拥有相对的权力。但谁敢DISS这些人?他们是不会被污名化的一群人,因为他强任他强呀。

当然,这个案例当中,这个小男孩有错,所以大家理直气壮的鄙夷他,觉得打他是对的。

但是,不要忘了,大量的新闻当中,尤其是跟女性相关的新闻当中,被杀害的女性没有任何过错,也一定会被捏造出“接受求爱了/劈腿了/收礼物了/吊着他/不懂好好保护好自己”的子虚乌有的情节,来证明杀她、强奸她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且你能明白,这些造谣者没有收过凶手的钱。

自动站在强者、凶悍者的一方,恃强凌弱,就能天天在键盘上过狂欢节了。有的,是想象着自己也能感受欺凌与毁损他人的快感;有的,则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与弱势者划清界限,好让自己相信,自己不可能成为受损者、受害者。

这有意思吗?

一个民族对女人和小孩的态度,就能看出它的文明的程度。我们何时才能文明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2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可以叹一句:"这熊孩子"。当然孩子小不懂事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他会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把你的家搞得一团糟,甚至还死乞白咧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有人说,"熊孩子"不只指可爱的小孩,还指讨厌的小孩。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大人们面对着自己屡教不改的小孩子捣蛋后的战场也会带着一脸无奈笑容说一句"熊孩子",毕竟顽皮是一种天性,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只会"胡搅蛮缠"的。小孩子嘛,调皮不要紧,任性就是师之惰、父之过了。
第2个回答  2019-04-30
因为熊孩子让你很难受你还不能打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