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民俗活动是哪些?

端午节民俗活动是哪些?

1、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2、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3、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4、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
5、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6、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7、挂草药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8、划龙舟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9、吃粽子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23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传统的端午节意义深远,它不仅有祭奠感怀英烈之意(如屈原、伍子胥、苍梧太守陈临等),更具祛灾避瘟、纳福迎祥的内涵,它是农耕时代的人们追求和谐、平安生活意愿的真实流露。
  受传统社会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数字也以阴阳来阐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为阳,二、四、六、八等偶数为阴。而阳日阳月的重合,意味着阳盛之极,不合刚柔相济之道。五月五日,两阳相重,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需要加以禳解。又因端午处于仲夏时节,天气炎热,阳气最旺,阴阳失衡,百虫孳生,瘟疫流行,需要驱虫避瘟,以达阴阳调和。因此,五月初五端午节,成了禳灾纳祥、调和阴阳的重要节日。
  在民间,禳灾纳祥、调和阴阳的方式有很多,地域不同,同一习俗也会呈现不同文化形式。其中吃粽子、挂菖蒲、艾草是常见做法。粽子,又叫角黍。角黍之名,源于牛角形状,它由菰叶包裹黍米而成。因菰叶生于水中,属“阴”,黍米,又称“火谷”,具有阳火之性。菰叶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表达了人们祈求端午阴阳调和的愿望。而端午节吃粽子也就有释放阴阳之气、辅助时节的意味。尽管到了后来,粽子皮发生改变,由菰叶换作箬叶和芦苇叶,但其调和阴阳的寓意未减。有的粽子外面以红黄蓝白黑五行色线捆绑,同样也具有五行相生相克、调和阴阳的味道。
  菖蒲、艾草都有强烈的香气,可用来熏虫辟邪。端午节时人们把菖蒲、艾草挂于门侧,有的人家则放于室内点燃,借助菖蒲的香气、艾草的熏烟熏虫辟邪,减轻百虫对人的伤害。
  此外,虎、钟馗等也是端午辟邪求福中的常用符号。人们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具有驱妖镇邪之威力。人们常将其形象用在孩童的服饰上,做出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围涎、肚兜等,穿到孩子身上,护佑孩子。钟馗,为唐朝终南山进士,因科举不第,触街而亡,阎王见其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封其为平鬼大元帅。民间端午节常将其形象挂于室内,镇宅驱邪,承纳吉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5
  传统的端午节意义深远,它不仅有祭奠感怀英烈之意(如屈原、伍子胥、苍梧太守陈临等),更具祛灾避瘟、纳福迎祥的内涵,它是农耕时代的人们追求和谐、平安生活意愿的真实流露。
  受传统社会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数字也以阴阳来阐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为阳,二、四、六、八等偶数为阴。而阳日阳月的重合,意味着阳盛之极,不合刚柔相济之道。五月五日,两阳相重,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需要加以禳解。又因端午处于仲夏时节,天气炎热,阳气最旺,阴阳失衡,百虫孳生,瘟疫流行,需要驱虫避瘟,以达阴阳调和。因此,五月初五端午节,成了禳灾纳祥、调和阴阳的重要节日。
  在民间,禳灾纳祥、调和阴阳的方式有很多,地域不同,同一习俗也会呈现不同文化形式。其中吃粽子、挂菖蒲、艾草是常见做法。粽子,又叫角黍。角黍之名,源于牛角形状,它由菰叶包裹黍米而成。因菰叶生于水中,属“阴”,黍米,又称“火谷”,具有阳火之性。菰叶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表达了人们祈求端午阴阳调和的愿望。而端午节吃粽子也就有释放阴阳之气、辅助时节的意味。尽管到了后来,粽子皮发生改变,由菰叶换作箬叶和芦苇叶,但其调和阴阳的寓意未减。有的粽子外面以红黄蓝白黑五行色线捆绑,同样也具有五行相生相克、调和阴阳的味道。
  菖蒲、艾草都有强烈的香气,可用来熏虫辟邪。端午节时人们把菖蒲、艾草挂于门侧,有的人家则放于室内点燃,借助菖蒲的香气、艾草的熏烟熏虫辟邪,减轻百虫对人的伤害。
  此外,虎、钟馗等也是端午辟邪求福中的常用符号。人们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具有驱妖镇邪之威力。人们常将其形象用在孩童的服饰上,做出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围涎、肚兜等,穿到孩子身上,护佑孩子。钟馗,为唐朝终南山进士,因科举不第,触街而亡,阎王见其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封其为平鬼大元帅。民间端午节常将其形象挂于室内,镇宅驱邪,承纳吉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16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第4个回答  2012-06-16
包粽子 划龙舟 插艾叶 挂彩蛋 佩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