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编录方法及要求

如题所述

γ编录的测量方法有螺旋法、网格法、剖面法等。螺旋法适用于检查探矿工程中放射性异常分布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网格法适用于详细测量矿体的分布形态和规模;剖面法适用于无矿地段测量γ正常值。

在异常场或偏高场进行γ编录时,为了消除散射γ射线的影响,所用辐射仪探管必须带铅套测量。在矿化均匀,异常分布范围较大,而且有一定规律时,一般采用带铅套不带抽条(也称衬条)一次测量编录;若γ照射量率变化较大,异常分布零乱无规则,矿化极不均匀时,则应进行不带抽条和带抽条的差值法测量。

γ编录必须与地质编录同时进行,同一工程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点和基准线。用统一的工程名称和代号。编录前必须清除工程内的矿石渣、围岩渣,排除粉尘和氡及其子体的污染,尽力保持工程壁面清洁、平整。

编录工作开始时,首先用辐射仪大致检测工程内γ照射量率的变化情况。测量时使辐射仪探头距工程壁3~5cm,沿着探矿工程掘进方向用螺旋法测量,螺距一般以0.5m为宜。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在异常段部位做出标记。

在异常地段必须按网格进行测量,测网应根据矿化类型、矿体规模、探矿工程断面的大小等情况而定。如矿化均匀,范围又大时,一般可用50cm×50cm网度,矿化范围较小又不均匀者,可采用25cm×25cm网度;若矿化受地层层位或一定构造控制时,可采用50cm×25cm的长方形网度;当矿化范围小,矿化极不均匀,又不规则者,可用不等点线距的网度进行编录。编录测量时,铅套的轴线应大致垂直矿体厚度放置。在测量过程中,铅套要紧贴工程壁面,不得移动,以免影响读数精度。

在网格法测量的基础上,根据矿体的大小和形态布置取样线,然后进行取样线上的伽马测量,测量时必须用差值法。在无矿地段,可用剖面法编录,沿着工程的壁、底或顶的腰线或中线,以0.5~1m的点距进行带铅套不带抽条的一次γ测量。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探矿工程γ编录方法。

1.探槽工程γ编录

探槽是地质工作最常见的揭露手段,其代号是TC。探槽编录属于日常地质工作,主要由技术人员担任。

编录探槽前,首先要检查工程是否达到揭露基岩0.5m深的要求,然后再进行地质编录。地质编录中先确定基准线的位置(图6-1),基准线必须布在工程内基岩部分。挂基准线皮尺时一定要把皮尺拉紧(两端固定牢靠),以防皮尺自然下坠造成位置误差。挂牢皮尺后可在皮尺上用罗盘量取探槽的坡度和方位角,并标在图的左上角。通常探槽编录只编录槽底和一壁。当地质情况复杂或矿化不均匀时,应编录槽底和两壁。一般先画工程的轮廓线,再编录地质内容,最后再编录物探内容。必要时可取少量刻槽样品,以备检查分析之用。

图6-1 甘肃某铀矿TC-2地质编录实例

经过初步测量后,在异常地段应进行网格法详测。对无异常的探槽一般只是沿基线每隔0.5~1m做剖面法测量。

对异常地段所测量的γ射线照射量率要圈出等值线,等值线一般采用外带(用1表示)、中带(用2表示)和内带(用3表示)。在勾绘γ照射量率等值线时,一般对于高值异常点应该保留位置图示。槽探中的γ编录样式如图6-2所示。

2.剥土工程γ编录

在地形较陡的山坡上,基本顺着山坡的等高线方向挖掘的揭露工程,称剥土工程(代号BT)。剥土一般用在浮土较浅的山坡地段,它适用于地质情况复杂,构造复合交叉或矿体产状不明显的地段。剥土工程有时利用天然陡壁改造,有时使用采矿陡壁,故剥土工程一般面积很大,其面积有时就达几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由于剥土面积大,物探编录时一般采用网格法,在异常地段采用50cm×50cm或1m×1m的网度进行编录。无矿地段采用线距为2m,点距为0.5~1m的长方形网度法测量岩石γ照射量率正常值。剥土编录与探槽编录相似,但剥土一般不编录底面(底面碎石铺垫较厚,不便于观测地质现象)。

图6-2 甘肃某铀矿TC-3γ编录实例

3.探井工程γ编录

探井工程一般用于追索地表以下几米至几十米内矿体的延伸情况,按探井的深度分为深井(代号SHJ)和浅井(代号QJ),按探井断面形状又可分为方形井和圆形井。一般探井是铅垂掘进。每当掘进1~2m编录一次。通常对方形探井编录四壁,当地质情况简单,矿化均匀时,可编录相邻两壁,编录圆形井时,首先根据岩矿层产状把井口分成四个象限,例如把圆形井划成0°、90°、180°、270°四个象限(图6-3),沿着各象限的垂深方向布置基线。无异常时,沿基线每隔0.5~1m的点距测剖面线。有异常时,一般编录四个象限,采用50cm×50cm或25cm×25cm网度进行详测,当地质情况简单,矿化均匀时,可编录相邻两个象限。当探井竣工后最后一次编录时,应对井底进行编录。一般编录“+”字剖面与四壁的基线相连,点距为25cm或50cm为宜,如图6-4所示。

4.坑道工程γ编录

地质勘查中的坑道按照掘进的方向可分为天井(朝上掘进,代号TJ)、平硐(水平掘进,代号PD)、竖井(朝下掘进,代号SJ)、上山(倾斜朝上掘进)和下山(倾斜朝下掘进)。按照坑道与矿体(或构造带)的关系又可分为沿脉坑道(沿矿体走向掘进)和穿脉坑道(垂直或近似垂直矿体走向掘进);其中的沿脉坑道在矿体内部掘进又称为脉内沿脉,在矿体外部沿与矿体平行方向掘进的称为脉外沿脉。按照主次关系又分为主巷、支巷、石门等。地质勘查中一般使用平硐,沿脉坑道一般为主巷,穿脉坑道一般为支巷(或石门)。在一般情况下,坑道应编录两壁一顶,如图6-5所示。若地质情况简单,又为非矿化地段时,可编录一壁一顶(同一坑道应编录同一侧壁)。坑道编录一般不落后掌子面(即掘进面)5~10m,其中小支巷编录最迟在工程完工后立即进行。沿脉坑道必须编录掌子面,在矿化地段每掘进2m左右就要编录一次;无矿地段编录间距可适当放稀。

图6-3 甘肃某铀矿QJ-1地质编录实例

图6-4 甘肃某铀矿QJ-1物探编录实例

在缓倾斜矿体上施工坑道时,常在坑道内用天(暗)井工程切穿矿体的厚度。对天井或暗井工程的γ编录,可参照地表探井工程编录方法。主要是编录与坑道壁在同一垂面内的两井壁。

图6-5 甘肃某铀矿PD-1地质编录实例

对沿矿体倾向方向掘进的上山或下山工程进行γ编录时,一般编录顶板和两壁,同时每当工程掘进2m左右,编录一次掌子面。γ编录网度一般采用50cm×50cm,当矿体沿倾向变化稳定,矿化均匀,范围又大时,可采用100cm×25cm的长方形网度进行γ编录。

取样线的布置,应根据矿体的产状而定。陡倾斜矿体布置在腰线上(水平布置),亦可水平地布置在掌子面上。当矿体为缓倾角时,在坑道两壁对称铅垂布置取样线,线距为2m左右,或在掌子面中线上铅垂布置取样线,点距为10~20cm。

坑道γ编录以后也要绘制γ照射量率等值图,绘制方法与其他工程相同。

5.岩(矿)心γ编录

钻探是常用的深部揭露手段,钻孔代号ZK。随着钻机向金刚钻、冲击钻、涡轮钻方向发展,钻机直径和岩(矿)心体积越来越小。

编录之前首先正确填写钻孔号、孔口坐标、开孔日期、钻孔方位和倾角等内容(图6-6),待终孔之后再补充终孔日期和孔深等内容。岩(矿)心编录时先进行地质编录,然后进行γ编录。一般每钻进50m左右编录一次。具体方法是:首先应选择一块宽敞的、γ照射量率较低的编录场地,然后把岩心箱按顺序平放在编录场地内,拿钻探班报表核对岩心箱内的岩心牌编号、回次(每提一次钻为一个回次)、回次进尺、累计孔深等。地质编录中,要正确描述岩(矿)心地质特征,正确计算岩(矿)心采取率(即实际岩心长度与进尺的比值)。编录过程中还要根据岩(矿)心的自然断面或机械断面和岩层、岩性、构造等出现的先后次序检查岩(矿)心的放置是否有颠倒现象,并把其整理好。对用泥浆钻进的岩(矿)心,要用清水把其表面洗净。最后用FD-3010型辐射仪按岩心排列的先后顺序测量β+γ照射量率(图6-7)。测量时辐射仪探头距岩心3cm左右缓慢移动,发现异常立即在岩心上做上标记。无矿地段一般以0.5~1m的点距记取读数。将测量数据填写在编录柱状图的表格内。编录矿心时,必须将矿心从岩心箱中取出,放入离其他岩心3m以外的专门编录矿心的箱内进行测量。专用岩心箱的尺寸及式样如图6-8所示。

图6-6 钻孔地质编录与γ编录实例

图6-7 钻孔编录中的γ+β测量和编录

图6-8 岩心γ编录专用岩心箱

测量前先把仪器探头放在矿心上测量各面,选择照射量率最高面进行测量,每隔10~20cm点距测量β+γ照射量率。若同一深度上矿心正反两面的照射量率相差很大时,则应同时记录最高照射量率和最低照射量率,以便研究矿化等情况时参考。

矿心的测量位置、测点距离等,必须用红油漆标志在矿心上,以便取样时确定取样位置,也便于事后检查。矿心编录测点应测量到正常场1m以上。

地质、γ编录完成后,用红油漆在岩心箱上写上钻孔号、进尺距离(米数区间)和岩心箱编号等内容,便于日后复查和上级部门检查工作之便。

现场编录完毕后回到室内,还要把岩性描述中所描述的岩性按规范的花纹绘制在编录的柱状图上,并配以测井数据折线图,以便与β+γ测量或γ测量进行对比,研究矿化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