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斗争是权利斗争也是利益斗争吗?

如题所述

人类社会存在各种斗争,有信仰之争、制度之争、权力之争、利益之争、核心价值之争……。大多情况下,斗争是以交织或叠加方式呈现出来,但不同时态下会突出某一内容。与此同时,斗争的形式、方法、内容和侧重点会随时态变化而调整,但有一点不会变,就是斗争的基础不会变,即权力和利益。
在一个政治实体或一定的政治活动时空内,人们一般将参与政治斗争的双方或多方作出区分和界定,或道德与不道德,正义与非正义,革命与反革命,等等。但归根结底,都不可能超越或脱离权力与利益斗争的本质。
在世界处于英雄争霸时期,你很难对参与方作出正邪之分,只能认定为人类社会难以避免的活动内容,是英雄与英雄围绕权力和利益进行的对撞。同样,当世界真得实现“意识形态终结”,你也很难再以革命与反革命来界定权力斗争的主体。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政治斗争中的高尚,可以存在于一部分人的内心世界与品德修养中,存在于这部分人的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中,但不可能化作所有成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更不可能存在于集体行为中。可以存在于对立程度高,秉持的理念与行为对比鲜明状态下,不可能成为有序运行社会的政治活动的根本。
具体而言,处于斗争极其尖锐而鲜明状态下,世界政治生态恶化,派别斗争尖锐化,并且派系中确有摧毁者和拯救者之分,比如上个世纪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再比如伊斯兰国把暴恐引向全世界,即便其能够以自己的教义辩解,但由于这是反人类行为,因而与世界和公理对抗,属于毒瘤而必须切除。
当世界步入“命运共同体”阶段,国家社会进入有序运行,政治集团都遵循政治规则和政治伦理,尤其是依法开展政治博弈,那么,追逐权力的集团或个体,虽然需要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但核心还是看执政能力。当然,这也要看社会大众对政治权力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的认识把握能力。
又是这一变化而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能够有效化解政治人物的“双重人格”。中国历代官员所以存在严重的“双重人格”,是因为“道德治国”把官员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引向它途。即执政能力变得次要,而道德形象被推向超常地位,这一方面导致权力的异化,更重要的是把道德推向符号化、空头化。
这方面西方与我们的差异很大,西方国家的政党轮替,政治人物参加竞选,都较少拿信仰和道德说事(撒谎是另一回事),他们博弈和争斗基本上是围绕执政本身展开,比如表明自己的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执政策略,等等。
正是差异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权力斗争的本质,以便产生更加揭示矛盾和问题,更为有力的因应之策。

从人性上讲,男人爱权力就如同女人爱英雄。甚至有人说权力是男人的春药。权力所以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在于权力意味着支配权,及其由此获得的巨大心理满足。至少对于尚未觉悟者是这样。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权力具有实现自己意志同时改变他人意志的能力,同时具有占有和分配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显然最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所以,人类的一切斗争的核心往往表现为权力之争。
为了攫取权力,数不胜数的政治人物不惜牺牲集团利益,国家利益。比如,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等等。这已经说明,相对于个人手中的权力,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退居其次。真正还能为康德那“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和“头顶灿烂的星空”产生心灵震撼者,其实很少。过去很少,现在很少,将来仍然很少。
由于西方人认识到,像华盛顿这样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与神圣,为了国家开启和形成良好制度,而主动放弃总统权位不会有很多,所以,他们更愿意从“人性恶”的价值判断与思维角度,应对权力斗争,并且着力以制度限制权力。
这就意味着,不管你打着什么旗号开展党内斗争,实质和本质是清楚的,就是围绕权力分配,权力予夺展开。这不仅反映在世俗社会,也反映在宗教领域。当年两伊战争打了八年,当下的沙特与伊朗的纷争,背后都有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权力之争。

当然,分析权力的本质,显然不能只是停留在个体的人,或者人性层面,更重要的是群体性社会活动层面,因为社会运行及其走向都因权力的改变而改变。看一下历代王朝更替,真正变化的不过是执政集团,甚至是王冠下的那个人。所谓,山河依旧,物是人非。
权力之争反映到政党政治中,也走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无规律到有规律的过程。任何政党要想赢得执政权力,必须有强大的力量基础,也就是赢得更多的追随者,其间最具立竿见影之效的是满足追随者的功利要求,这就是历代举旗造反者都采用“杀富济贫”方式的原因。
问题在于,直接利益满足也存在有限性,因为存量财富总有剥夺完的时候,而增量财富是需要创造周期的,这决定了依靠增量财富吸引追随者,难度极大。怎样才能维系追随者?需要目标激励,即让追随者相信,在不太久远的时间里,可以获得比现实利益更多更丰富的利益。
问题还在于,利益许诺而来的动力也有限度,依照“需要层次理论”,人实现了物质基本满足后,追求便向精神需要转移。再者,只是靠利益上的调节和分配,也会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这就是政治集团内利益分配失衡问题,尤其是处在政治集团顶层的那一部分人,其欲望远不是普通人那么单一,他们更衷情于权力,因为有了权力也就有了物质利益。这种情况下,政治集团内的主导者就必须考虑其他手段,比如描绘富含精神元素的蓝图,以此满足追随者的精神需要,包括道德价值感,精神满足感。
这里的图景设计能力,直接反映出主导者的思想能力和精神境界,进而决定着号召力和影响力。换个角度思维,结论是相同的,由于物质利益的攫取天生不高尚,要满足人的更为丰富的心理或精神需要,必须赋予权力斗争以道义内含,保证人们在追逐权力过程中产生道德感,而不是过强的羞耻感,这也是权力之争总被人涂抹一层油彩的原因。
客观辩证分析问题,权力斗争是丑陋的,但仍然有政治集团或政治领袖在不良的土壤中培植出理想的花朵,或者说同为利益而来的政党,仍然分出高下。究其原因,其实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通或相似,原本这种经济模式催生的是贪婪,但由于竞争过程中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让过度贪婪者走向自我淘汰,因而一种优良的东西产生出来,公平和公正。
当然,还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起作用。孙中山先生把党员分为三个层次:首义党员、协助党员、普通党员。首义者便是开启者,开启者中的若干主要人士一定是有信仰的,也就是认同主义的,否则很难真正产生号召力,普通党员往往是被首义党员影响的追随者,这些人中真正被思想改造后也会很虔诚,甚至更虔诚,因为他们不具有思辨至学理、肌理的程度,一知半解者最虔诚,那些协助党员中哪怕最高层的人,往往是不信奉主义,更热衷于权力者,因为他们已经知道的主义的真意,甚至认定是追求利益和权力的一种组织调动方式,他们是最不虔诚者,但同时又是口号叫得最响者。追问

为什么?利益关系是矛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0
权利也是利益的一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