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煤会自燃?

如题所述

空气对煤氧化的最初阶段的特征是氧在煤表面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在物理吸附时能放出与气体凝聚热相当的热量(即物理吸附热),空气中的氧分子与煤表面通过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吸附。其吸附时放出的热量相当于化学反应执,比物理吸附热大的多。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

氧气在煤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并随之形成酸性官能团,如酚-OH,-COOH和CO。如有水存在或因煤的氧化除氢反应(即-CH2→CO-+H2O)而产生水,则同时还会有过氧化物、配合物等形式。后者浓度积累到一定值,且又达到一定温度时,氧化作用将自动加速,如果连锁反应不断进行,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一旦达到煤的着火点温度就会引起自燃。

扩展资料:

煤氧复合作用假说认为煤自燃的主要原因是煤与氧气之间的物理、化学复合作用的结果,其复合作用是指包括煤对氧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煤的自燃。该假说已在实验室的实验及现场的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因此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早在1848至1870年间,人们便开始研究煤对氧的吸附作用,并认为煤对氧的吸附作用是煤自燃的一个重要因素。1870年瑞克特(Rachtan·H)研究得出,煤在一昼夜吸氧随煤种不同可达0.1~0.5ml/g;1945年琼斯(Jones E·R)提出,正常温度下烟煤的吸氧能力可达0.4ml/g。

在十九世纪末,霍尔丹(Haldanehe)和米切曼(Meachem)对煤矿井下实际发生的200多次自燃火灾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实验中第一次观测到了煤自燃过程中出现的一氧化碳及其它氧化产物,佐证了煤氧作用的假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煤自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8

面对我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国际石油供应紧张,油价大幅上涨,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露天煤矿所占有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我国56%的矿井开采易自燃煤层,而煤炭自燃现已成为露天矿山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露天煤矿的煤炭自燃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降低了煤炭质量,影响矿区的环境质量,并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了困难。

煤炭自燃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低温氧化特性的煤;

(2)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过程不断地发展;

(3)在煤的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热量大量蓄积,难以及时放散;

(4)以上3 条件共存的时间大于煤的自燃发火期。

煤层自燃是指在没有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由于煤自身氧化积热,使煤的温度升高而发生的燃烧现象。露天煤矿具有自燃倾向性的大量煤炭,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由于外界环境风化及开采震动,造成煤体破碎松动,外界含氧空气渗入煤体之中发生煤氧复合作用,煤氧化学反应可以释放热量,由于煤体体积较大,热量被积聚起来,积聚的热量反过来加热煤体,使煤体与空气之间的氧化反应更加剧烈,煤体温度不断上升,当达到煤的着火温度时(300-350),导致煤体自燃发生。

易燃点分析:坑下非工作帮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形成固定状态,横断面上有部分原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煤台阶爆破形成的煤堆没有及时回收,此时内部较疏松,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经风化氧化后便形成煤炭自燃;采掘工作面上,部分碎煤堆积,均易形成自燃发火;剥离时排弃到排土场中的发火煤引起自燃。

为了防止煤炭自燃,须控制煤与氧接触,并降低反应温度,这是煤矿防灭火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徐州吉安研发的普瑞特防灭火新技术非常适合露天煤矿煤炭自燃的防治,普瑞特防灭火新技术集氮气、凝胶、三相泡沫、阻化剂等防灭火技术优点于一体,生成的凝胶以泡沫为载体向火区的中、高位火点堆积扩散,所到之处凝胶均能有效覆盖黏附浮煤裂隙,对火区煤体吸热降温并持久保持煤体湿润冷却,同时有效封堵漏风通道;材料添加剂中含有的阻化剂能长久对煤体阻化,防治煤体氧化升温;泡沫中的水固结在凝胶体内,避免泡沫易溃浆的缺点;泡沫中的氮气缓慢释放,避免了单独注氮时氮气容易散失的缺点,持久保持火区的惰化。

对露天煤矿自燃现象进行防灭火处理,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做好提前预防工作,而且还要确保所采取的防灭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对防灭火技术水平进行不断完善,研究出更为先进的防灭火技术和手段,加快对露天防灭火管理和投入的力度,各个部分相互协作,从而更好的提高煤炭的质量,确保矿山生产的安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煤是一种重要燃料。煤堆中的煤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煤发生氧化反应后,使煤堆的温度升高。煤的温度升高后,又加速了煤的氧化反应速度。这样,就使煤堆的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超过煤的自燃点时,就会自燃。
  煤的自燃是通风不好热量积累,外层煤的热量能够得到散发,所以煤的自燃都是从内开始,逐渐向外扩展。
  煤具有自燃的性质,特别是那些低品位的烟煤,当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大于释放到环境中的热量时自燃现象就会发生。影响自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水份:水份的含量及变化是影响煤自发热最主要的因素,当水蒸发时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冷凝时就将这些热传给煤粉,理论上讲,含水量增加1%将使煤温上升17℃。因此不能用水来冷却已经产生自发热的煤堆,这是因为冷却水很难将全部的煤浸透而只是让部份温度上升而已。
  2.通风率:理论上在松散的煤堆中不流通的空气完全反应的话将使其温度上升2℃,实际上当高速流通的空气在提供煤以氧气的同时也会带走大量的热,而低速则恰好相反,尽管也提供相当数量的氧气但却不能带走其自发产生的热量。操作上长期置放的煤粉一定要压紧,清除周围的杂草勿使草根造成煤堆松质化,使空气容易进入,温度容易提高。
  3.颗粒细度:与自发热成反比的关系,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更容易产生自热。但出于堆置上的考量,使煤堆不致于容易坍塌,一般会将其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
  4.挥发份:按挥发份可以将煤分为烟煤、褐煤、无烟煤,其热值递增,自发热可能性降低。而且由于煤粉飞灰都搀在生料中使用(G生料配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根据不同的燃煤要求不同配比的生料,烧成操作上也作调整。
  5.温度:最重要的操作参数,跟据实验室检定,80℃以下温升其反应率反而下降,80℃其活性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
第3个回答  2018-06-26
空气对煤氧化的最初阶段的特征是氧在煤表面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在物理吸附时能放出与气体凝聚热相当的热量(即物理吸附热),空气中的氧分子与煤表面通过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吸附。其吸附时放出的热量相当于化学反应执,比物理吸附热大的多。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氧气在煤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并随之形成酸性官能团,如酚-OH,-COOH和CO。如有水存在或因煤的氧化除氢反应(即-CH2→CO-+H2O)而产生水,则同时还会有过氧化物、配合物等形式。后者浓度积累到一定值,且又达到一定温度时,氧化作用将自动加速,如果连锁反应不断进行,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一旦达到煤的着火点温度就会引起自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3-17
前两天科学与探索频道拨出过这样一个专题,但是结果和大家预料的一样,就是没有任何结果.在那期节目中人们虽然做了分析和实验(烧了一头死猪!)还有走访了一位,曾经被怀疑发生过自然但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但只是证明哪个存活下来的人只不过是偶然间在自己的衣兜里放入了一些钠,并且后来她还往自己的口袋里放了一条湿手绢,结果造成钠与水反应产生大量的热,使口袋的温度达到了衣料的燃点,从而造成的燃烧.也就是说人体自燃到现在为止仍然只是个迷,因为从没有一个人在发生真正的自燃后仍能活下来.
但是对于自燃现象,人们仍有不同的猜测.有影响力的有这么几个:
1.在近代西方,人们认为,人体的自燃与饮酒有关,是人体内的酒精造成人体自燃的,这种观点曾经流行一时,当然最后还是被推翻了,因为人体自燃是从人体内开始的,而如果是由酒精引起的自燃的话,那应该只会点燃人体的表皮组织(在那部专题片中做了这个实验).
2.现在有人提出了所谓的"烛芯效应",但没有被证实.
3.也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人体自燃,所谓的人体自燃现象只不过是普通的火灾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结果,比如说,一个躺在床上抽烟的人,漫漫的睡着了,但烟点燃了被褥,可被褥燃烧的温度不高,处于闷燃状态,产生大量的CO气体,先使人窒息而亡,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在床上发生自燃的人,都没有明显的挣扎的迹象.但是,这种说法显然也不能解释已发现的所有的自燃现象.
再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我认为人体自燃现象应该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有关,那就是人体静电,我们都会遇到这种现象,只不过有一些人在某种特定状况下,自身产生的静电释放不出来,而造成电荷的积压,从而酿成了悲剧,而这特定的状况有可能是某种疾病,或是某种特殊的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