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题所述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快,思想情绪不稳定的年龄阶段,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指引,通过各种有利的方法给予帮助,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思想和不良的学习现象,才可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一些做法。
1.转化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要重视过程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维发展为主线,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情感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来调整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探究的机会,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调整教法,提倡自主探究、突出思维的强化训练。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以下特征:①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②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③主动质疑创建,答疑解惑。④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改进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述与正确应用规律的能力,熟练应用数学用语的能力,正确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还要加强合作共学的力度,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打破教师低效率的包办教学,消除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现象。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是医治学生自卑、厌烦心理的良药。学习上,只有学生置身于“听起来有味,学起来有趣,做起来有劲”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起他们想学、乐学、创新学的欲望。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而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数学教得“有趣”。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①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激疑,使学生产生好奇、悬念及强烈地要求释疑的心理,从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转化为强烈的学习要求,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教师适时引导调节,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学习兴趣,消除那种紧张而令人害怕的课堂环境。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并不枯燥。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利用不同长度的木棒拼接三角形进行验证,即让学生掌握了知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采用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相互学习,而且可使他们在交流中发表意见、增加兴趣、增强自信。③用数学于实际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发展来看,数学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推动了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纵深发展,而广泛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得到真正激发。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一个人的自信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找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知识的生长点,把学生稍做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教学起点。在学生熟知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即便于学生学,也能是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比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进行剪纸实践活动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首先出示了老师自己设计的一个轴对称图形:4个手拉手的小朋友,让学生讨论:
⑴.剪这串小纸人选择什么形状的纸比较合适?
⑵.纸打算怎样折?
⑶.折好后怎样画图形?
⑷.怎样剪才能使小人全部一样而且手拉手呢?
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于是便去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开始,成功的学生并不多,老师并没有心急,而是鼓励学生向周围的学生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人越来越多,快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地喜悦。在后面的自由创作中,同学们更是信心十足,创作出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的轴对称图形。在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无疑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使他们有信心能学好数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个预定目的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重重困难。怎样坚定信心,认真对待困难,继而战胜困难,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其间就经理了一个意志过程。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是充满自信、自尊和自重,而是自疑、自卑、自弃;不是知难而上,而是见难就退,这是缺乏坚强意志的表现。
学习数学和从事科学研究一样,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充满着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去战胜种种困难的人,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为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意志,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渗透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帮助他们树立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困难中形成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学习中严格要求,在困难情况下予以指导、鼓舞,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意志。
5.厚爱“学困生”课堂上给“学困生”特别关注
对那些数学基础薄弱、接受知识困难的学困生,他们的自信心只能来自老师的悉心呵护和加倍的鼓励,任何有损他们自尊的言行都会对他们构成致命的打击。如果置之不理、放任不管,就会使他们的学习越来越差,导致学习上“破罐子破摔”现象。但仅仅靠口头来帮助他们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即使课堂上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的学习也会吃力。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的降低全班授课的起点。在课堂上,教师可把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对他们在作业和测验中取得的进步,不失时机给予表扬。对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觉得困难的地方,教师采取课后辅导的方式,使他们对当天所学的知识不留疑问,或请班级里数学成绩优秀、且和他们关系非常要好的同学与他们形成长期的学习上的合作伙伴,随时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无时无刻都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我赏识,形成一定要把数学学好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思等环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听课时容易思想开小差,作业不独立完成,不重视课后反思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指导学生掌握好预习、听课的环节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又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注意力集中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困难的的学生往往课堂听棵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虽然影响听课注意力集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才能使听课效率得以提高。
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而独立完成作业能逐渐提高自学能力,对独立完成作业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教他们先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做一些练习,然后学会老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完一个单元后,不能单一的靠老师课堂复习,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小结、建立章节的知识网络结构,布置学生每人出一份测验题,然后互相交换考试和批改。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复习的效果较好学生在汇编测验试题、互相做题和改卷的过程中,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更好地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综合应用的目的。
⑶.指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学习数学观察和探究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与数学知识有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学生能较快、较牢固得掌握好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给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责任、多注意方法,便可让学生在被尊重、被关心、被信任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强自信,健康发展,从而学好数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作者:李剑 一分析原因 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对教材结构不适应。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数学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数学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例如:初中数学的一些概念,通过抽象思维,推理概括,有的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就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就显得跨度太大,而增加对教材的不适应.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方面出现了困难,在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 第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为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面向少数的优秀生,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使得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教师某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个别教师本身素质偏低,学疏才浅又缺乏责任心,上课枯燥无味,只是应付了事,对学生非常缺乏吸引力.正因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遭遇失败后,几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第三,自卑心理。在学习上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往往有下面的因素.比如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有可能在学习上曾经受到个挫折和失败,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第四,畏惧心理。惰性心理是一种不求上进,无所事事,消极怠工的不良心理状态,有些学生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学习上某遭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二找到方法 1. 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啊不能局限制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后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逻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2.正确认识自我,给予成功机会 成功对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他们成功计划.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门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进行数学测验前,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甚至一些测验可以让他们事先做一遍,测验时使他们的成绩也能及格,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在做数学活动时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这种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3.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惧心理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与教师把数学教得"有趣".在初一开始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畏惧心理,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数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由对数学的好奇而产生要探索它的兴趣. 4.激励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动力不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将来要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必须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数学学习上的竞争,考试.参加数学竞赛,还有学习上的落后将潜伏着丧失自尊的威胁,这些都可以形成一种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积极进取替代惰性心理. 5.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 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认真了,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的方法不当造成.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练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听课思想容易开小差,平时不重视即时复习,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的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对学习数学感到吃力的学生,开始要求要低一些,使他们感到比较容易,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后,继续在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就会尝到甜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人人获得成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将做出更大的努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23
要有点耐心,多多鼓励。采纳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