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刘病已是如何铲除把持朝政的霍光家族势力?

如题所述

以霍氏家族的实力,如果想要改天换地,比司马氏代曹魏还要简单:第一步干掉汉宣帝刘询,第二步立一个刘氏小皇帝过度,第三步受禅。别以为我信口开河,事实上如果霍家怕麻烦,第二步都可以省略。

霍光一生分三步,缔造了帝制历史上第一个权臣家族,牢牢控制了汉帝国的军政大权:

第一次,元凤元年独领辅政大权,标志性事件是平定上官桀、桑弘羊谋反。这件事后,汉武帝留下的四辅臣,霍光成了独苗,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第二次,汉昭帝驾崩前,霍光大肆提拔霍氏子弟和亲信,进入机要岗位,形成对中枢机构自上而下的全程控制。

第三次,元平元年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再次调整人事安排,由家族子弟控制军队系统,尤其是皇宫安保系统。

三次调整后,我们看一下汉帝国军队系统的主要将领:

    霍光: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军政一把手;霍禹(霍光之子):中郎将——统领皇宫宿卫;

    霍云(霍光侄孙):中郎将;霍山(霍光侄孙):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骑兵——贴身护卫皇帝;范明友(霍光女婿):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未央宫安保总管;邓广汉(霍光女婿):长乐宫卫尉、将军——长乐宫安保总管;任胜(霍光女婿):中郎将、羽林监——统领皇宫宿卫,皇帝贴身护卫;赵平(霍光女婿):散骑都尉、光禄大夫;王汉(霍光孙女婿):中郎将;张朔(霍光外甥女婿):光禄大夫、给事中——内朝官、朝政决策参谋。

如果你是汉宣帝有什么感受?反正汉宣帝的感受是“如芒刺在背”!霍家人三百六十度全方位“保护”在汉宣帝左右,只要霍光手指头动一下,汉宣帝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这么严密的一张网,愣是没网住汉宣帝,霍光去世后仅仅两年,汉宣帝就以霍氏谋反的罪名,将霍家灭族。除了霍光的女儿,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霍成君被废幽居外,一个活口没留!

要知道,汉宣帝刘询在八年前,还是混迹市井的平民,毫无政治基础。即位头六年,他也仅仅扮演木偶人的角色。那么毫无根基的汉宣帝,如何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绝地反击的呢?

汉宣帝也学霍光,分三步走,掏空了霍氏一族:

第一步,明升暗降,收回朝政大权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给了他最高的尊荣。皇帝亲自治丧,赐金缕玉衣、梓宫、黄肠题凑、缊辌车、黄屋,按皇帝的规格下葬,并赐谥号“宣成”。

同时,汉宣帝下旨,册封霍禹、霍云、霍山为侯,霍禹任大司马右将军,领尚书事,完美接班霍光。似乎霍氏的权力机构,仅仅以霍禹接替霍光,换汤不换药,汉宣帝依然甘做傀儡的架势。

那就太小看汉宣帝了,后面的小动作才关键。霍禹领尚书事后,汉宣帝接着发布了一道命令:朝中所有奏章,直接由尚书呈交皇帝。

这个动作看起来很不起眼,其实等于解除了霍禹朝政一把手的权力。西汉的政治,从汉武帝起,采取外朝控制内朝的办法,决策大权掌握在内朝官手上,领尚书事的大司马就是内朝官一把手。汉宣帝剥夺了霍禹审阅批复奏章的权力,霍禹领尚书事成了空头衔。

紧接着,汉宣帝又下了第二步棋,他册封许广汉(许皇后的父亲)为侯,提拔许氏、史氏(汉宣帝祖母家族)、王氏(汉宣帝母亲家族)子弟为内朝官,并以郎官身份宿卫皇宫。

这个举动有两个意义,一是让自己的亲信进入决策层,二是部分解决个人的人身安全。这个动作也不太显眼,霍家没法反对。皇帝跟谁商量事,你怎么干预?提拔几个低级别的小郎官,这点自由霍氏没法不给。

第三步棋,汉宣帝又任命魏相为御史大夫、给事中;金安上(金日磾的侄子)为侍中,掌宫门警卫;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司马,与霍禹并列。

魏相和金安上都是汉宣帝的心腹,张安世其实是霍光的铁杆。汉宣帝的这三个任命,太智慧了。首先他以魏相为首,去影响外朝,与霍氏展开外围斗争。其次,以金氏家族的影响力,拉拢权贵家族势力。

对张安世的安排,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张安世当初都看不起汉宣帝,反对哥哥张贺将孙女嫁给汉宣帝,结果便宜了许广汉。可是汉宣帝即位后,很敏锐地意识到,张安世就是霍光背后的政治第二极。同时,张安世又不具备替代霍光秉政的可能性,所以他完全可以利用。

几步棋下来,霍氏被“温柔死”,霍禹的领尚书事变成高挂的羊头,没了朝政决策权。许氏等外戚的入替,及魏相、金安上、张安世的加盟,让汉宣帝不光拥有了内朝决策权,和外朝影响力,也让自己的基本安全得到保障,还拥有了几大家族势力的拥护。

到这时候,霍氏才发现,他们向通往傀儡的道路上隆重起航。

第二步,突然袭击,罢除霍氏军权

第二年,以魏相为代表的外朝势力,与霍氏一族的摩擦不断升级。正当霍氏深感不平,手足无措时,汉宣帝突然凶相毕露:

    霍禹除右将军,保留大司马(稻草人一个);霍云解除中郎将之职,调任玄菟郡太守(去东北凉快);

    霍山解除奉车都尉和领胡兵之职,专任尚书事(收发室呆着去);范明友解除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之职,调任光禄勋(虽是平调,军权没了);邓广汉解除长乐宫卫尉、将军之职,调任少府(变皇室管家了);任胜解除中郎将、羽林监,调任安定太守(去北边喝羊奶);王汉解除中郎将,调任武威太守(去西边吃风沙);张朔解除光禄大夫给事中,调任蜀郡太守(去南边跟蛮夷学鸟语);霍氏子弟一律不得入皇宫承担宿卫工作(靠近皇帝的几乎都没)。

这是什么节奏?霍家的军权一夜之间全没了!霍禹虽然有个大司马名头,但是没有军职,既失去朝政大权后,军权也没了。霍氏一族全被“转业”,由军队系统改任行政官员,而且大多被分配到老少边穷地区。

随着霍氏被踢出皇宫安保系统,汉宣帝再也不用睁着眼睛睡觉了,到这时候,他的命才算是自己的!唉,当皇帝不易啊!

至此,汉宣帝军政大权一把抓,霍家去年被“锯角”,今年被“拔牙”,再凶悍的怪兽,没了角和牙,唯一的出路恐怕是赶紧变成猫乖乖。

第三步,煽风点火,强逼霍氏谋反

面对步步被动的局面,霍家人怎么办?在心理失衡下,霍家人一共召开了三次“霍氏家族常委会”,商讨对策。

第一次,霍光的遗孀霍显坦言:当年皇后许平君,就是她亲手安排女医毒死的!霍显本来想以此告诉霍家人,咱们没有退路,只能拼到底。可是这条重磅炸弹,却搅乱了霍氏子弟的方寸,他们反而没心思往下讨论,结果不了了之。

第二次,赵平的门客石夏,和霍云的门客张赦,建议霍氏联合上官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发动政变,废掉汉宣帝。这件事泄露后,汉宣帝竟然莫名其妙地叫停了廷尉对二人的抓捕。霍家紧急召开会议,形成决议:早晚是死,反吧!

没想到汉宣帝又下了一道旨:霍家子弟怠慢皇太后,管家冯子都屡屡犯法,霍云、霍山罢职回家思过,对霍氏严厉训斥!

这时候霍氏的核心成员之一,霍云的舅舅李竟已经被捕入狱,谋反的事显然已经暴露,可是汉宣帝却只字不提,用两件不起眼的小事轻拿轻放,这是搞什么鬼?

惶惶不安之下,霍家人又召开了第三次会议,这一次他们定下了具体的方案:由上官太后出面宴请博平君(汉宣帝外祖母),请许广汉和魏相作陪。席间由邓广汉和范友明斩杀许、魏,再由上官太后颁布懿旨,宣布废掉汉宣帝。

当霍家人摩拳擦掌时,汉宣帝又出招了:霍山泄露国家机密,逮捕!

接下来的事有点莫名其妙,霍显请求以金钱替霍山赎罪,不被允许,霍家人一个接一个开始自杀,或者被捕。于是,阴谋彻底暴露,霍氏被灭门。

很显然,霍氏谋反语焉不详,就是个冤案。真相应该是霍家虽有谋反的提议,从未形成决议,更没有过实际行动。他们所谓的行动方案,一看就是个笑话,上官太后凭什么就听他们胡来?她发懿旨宣布废黜汉宣帝,管用吗?

汉宣帝几次莫名其妙的举动,其实就是搅乱霍家人的心,逼迫他们在退缩中不断犯错,不断有意无意触碰法律边界,造成谋反的口实。

汉宣帝有底气这么做,因为霍氏已经是死老虎,完全没有了反抗能力,他的举动就像猫逗老鼠!霍氏可能真谋反吗?没了兵权,周边势力也树倒猢狲散,拿什么反?

所以,霍氏谋反是汉宣帝制造的结果,冤案!至此,汉宣帝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凭借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把强大的霍氏一族,从大汉政坛彻底抹平!

最后说两个小问题:汉宣帝为何要逼霍氏谋反?霍氏一族的下场冤不冤?

汉宣帝灭霍氏,大体上两个原因,一是个人恩怨,替皇后许平君复仇。汉宣帝与许平君是民间夫妻,感情深厚。许平君遭霍显毒杀,对汉宣帝来说既是巨大的感情创伤,又是巨大的耻辱,这个仇他不可能不报。

另外,霍氏一族多年经营,党羽遍天下。虽然霍氏失势,谁知道霍氏还有多少隐藏的暗器?谁又敢保证,这些失势的家伙,会不会在某种际遇下,变成反抗的火种?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刨掉霍氏这个根!

霍氏的下场,如果单纯看结果,确实有点冤,但是看政治大局,以历史环境来说,一点不冤!

首先霍氏的悲剧之根,在霍光的不知进退。

霍光这个人虽然政治才华出色,但是治家无方。他在世的时候,霍氏子弟就屡屡犯法,连自己的老婆霍显都跟管家冯子都有一腿,可见霍家乱成什么样!

明知自己的后人没他这个能力,又知道上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霍光竟然不知退,反而用更加极端的方式,打造霍氏权力网。岂不知,对无德无才的霍家后人来说,霍光的举动无疑是把他们往刀山上赶!

连霍光都不知进退,霍家骄横惯了的子弟们,更加迷信手中的权力。在霍光去世后,他们反而变得更加猖狂,连霍家的家奴,都能上演逼丞相下跪认错的桥段。

这样的家族,汉宣帝不收拾他们,他们早晚也会被老天收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刘病已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避其锋芒,厚积薄发,最后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一点一点消磨霍家。正面硬刚霍光的话,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汉宣帝的大部分行动是在霍光去世后才进行,首先就是从自己的亲信开始,一个一个提拔,从而削去霍禹、霍山手中的军权,同时他重用自己信任的重臣张安世、魏相等官员,通过他们打到制衡霍家的目的。

而后来形式越来越好,皇太子的确定,在打击霍家的进程中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与霍家有关的亲信都纷纷被调离皇室。刘病已的结发妻子许平君被谋害一案是扳倒霍家的引线,霍光家族知道这件事如果被查出的后果,所以密谋造反,最后没有成功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霍光家族自此不复存在。

汉宣帝其实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在即位后并没有着急,而是在密谋一步步地将其吞噬。开始的时候就做样子,显得自己非常的听话,那是因为他知道轻重,知道当朝最有势力的人物是霍光,现在的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于是他说了朝中大小事务一切几乎都交付予霍光,以此来稳定霍光的心。但是毕竟霍光他年龄大了,迟早要死的。于是在他死后汉宣帝就开始了一些动作,他逐渐分散霍光家族的势力,增家亲信在在自己的身边,慢慢地霍家的势力减弱了,他就开始找一个罪名给霍家的全家都解决了。

熬死了霍光之后其实就没有那么难了,霍光家族中主要难对付的就是霍光,霍光死后不久,霍家的后人还未成气候,正是汉宣帝动手的好时候。而且,汉宣帝虽然灭霍家满门,却肯定了他的功绩,也算是历史上铲除权臣比较成功的案例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0

刘病已知道自己对付不了霍光,于是就一直忍耐,直到霍家最大的靠山霍光去世,才着手处理霍家势力。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也是汉武帝晚年巫蛊之乱的受害者。当他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时,就被囚禁了起来。不过也因为年纪小,他才逃过了一劫,能够平安长大。但是谁也想不到,长大后的刘病已竟然有机会成为一国之君。

1.霍光独揽朝政大权,可以废立皇帝。

因为汉昭帝没有子嗣,在他去世之后,霍光先后推举了两位汉武帝的后代当上了皇帝。而刘病已就是霍光找的第二位皇帝。在刘病已之前的昌邑王刘贺,因为荒淫无道被霍光联合大臣们废掉了。霍光既有能力立新帝,也有能力废帝,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将刘贺废掉后,霍光又开始寻找新帝的人选,便将目光放到了刘病已身上。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因巫蛊之乱而失去了皇室的身份、地位,从小受尽苦楚,为人也比较正派。于是,霍光将刘病已过继给汉昭帝为子嗣,然后才扶持刘病已为新帝。不过即便刘病已继位了,他还是面临着霍光独断专权的局面,但是刘病已知道自己不能轻举妄动。

2.刘病已没有势力,只能先忍耐。

刘病已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就是因为有刘贺这个例子在前,如果还未稳定帝位就与霍光交锋,那么只会被废弃。所以刘病已一直在当一个傀儡皇帝。只要是霍光决定的事情,刘病已就不会反对,如果霍光推举了人才,刘病已也会重用。就算是霍光主动要求刘病已亲政,他都不答应,丝毫都不敢显露出一点野心。

刘病已采取的方法,是等霍光先死。在霍光死之前,刘病已根本不敢对霍家动手。而霍家则是在刘病已的放纵下,更加胆大包天,他们不只想要朝廷上的官职,还想要皇后的位置。霍光的妻子霍显偷偷收买了皇宫里的御医,害死了许皇后。刘病已明知道这是霍家人做的事,却也只能装不知道,只想有朝一日能铲除霍家势力,为自己的皇后报仇。

3.霍光死后,刘病已发展自己势力,铲除霍家。

刘病已忍耐了几年后,霍光去世了。刘病已并没有立刻处置霍家的势力,他依旧厚待霍家的人,同时则是不断地重用自己的亲信。霍家子弟中并没有像霍光一样有才能的人,都说沉迷享乐的人,只能看着家族逐渐走下坡路。最后他们想到了造反,抢夺刘氏的江山。但刘病已一直在关注着霍家的动态,很快便知道了霍家的子弟要谋反的事情。

于是刘病已先下手为强,以谋反罪处置了霍家的人,废掉了霍成君的皇后之位。霍家没有了霍光,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刘病已很快就解决了霍家的叛乱。

总的来说,刘病已是一直等霍光去世后,才发展自己的势力,之后再找机会铲除霍家势力。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关于明朝都城的选址问题,朱元璋也是耗费了脑力,甚至一度创置了“两京一都”制(两京分别为汴梁和应天,一都指中都临濠),但最终还是将都城选定在了应天(南京)。

至于为何朱元璋不把都城定在滁州,我们不妨将滁州与“两京一都”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来看看滁州的劣势。 与南京和开封相比,滁州的风水没有任何可比之处。

古代都城选址非常讲究风水,风水师勘察一个地方是否具备成为一朝都城的资质,首先就看这个地方有无“龙气”。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龙气”肯定是不少的,而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虽然坊间一直传闻定都于此的政权都是“短命王朝”,但相比从未有过都城历史的滁州来说,其“龙气”也一定更多。

军事战略位置上,对比开封易守难攻的地势和深长的腹地,滁州地处淮河平原,且更靠近海洋,不仅难以凭借天然屏障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南下,而且更容易受到东南沿海倭寇的侵袭。

而南京虽然地理位置更偏向东南,但因为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反而比滁州安全性更强。 君臣个人情感上,对比中都凤阳,滁州虽是朱元璋的最早根据地,依然没有可比性。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家乡情结是非常重的,作为一个平民皇帝,他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想有朝一日能够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另外最早一批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很多也是来自于凤阳、定远一带,等到这些人相继成为开国元勋后,就逐步形成了淮西士人集团。

所以在朱元璋和淮西士人集团的强力支持下,从来没有都城,历史的凤阳成为了“中都”,而相距不远的滁州因为无人支持就没有这份机遇了。 一个城市或地区能否成为一朝都城,既看实力,也看机遇,而恰恰这两者滁州都不具备。

第4个回答  2020-08-30
汉宣帝利用自己的权力调动了很多的岗位,把自己的人安插到各个重要的岗位,最终把霍光家族的势力铲除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