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实验修订稿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基本理念的修订:
1. 关于数学的诠释。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阐述:《标准》实验稿一开始就定义式地给出断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把数学说成是一种过程,未免牵强。数学是一种认识,一种科学,一种思想体系。在上述断言中,除了“定量刻画”一词和数学有关之外,其他都和数学无关。这句断语开头的两个字“数学”,换成“物理”、“化学”也说得通。因此这样描述数学,是不准确的。比如我们要定义长方形,我说长方形是四边形,没错,可梯形也是四边形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对象,至今依然是界定数学的关键词,不可随便绕开。
2. 关于数学教育的价值。
实验稿: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修改稿: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阐述:实验稿的那段论述,描写了信息时代的数学。实际上,数学的价值还有关于数学文明的价值、数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推动、数学计算的科学作用、数学对一个国家繁荣的贡献等等。修改稿不仅概述了数学的价值,而且指明了数学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不能偏离这根本的价值取向。
但注意不要把数学思维看作万能的和完美的。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的教学着眼点,不只是学会数学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数学思维只是思维的一个方面,数学中线性思维往往会阻碍人们的直觉和想象。转化(应聘消防员)。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有时也会阻碍我们创造新的途径和方法。(爱迪生或谁,大洞、小洞问题)。
3. 关于“数学课程”应该强调什么。
实验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修改稿:课程设计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阐述:从强调到重视,要求显然不同。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经验。用接受性学习方法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乃是普遍的认识规律。因此,创设情景,模拟实际,甚至利用抽象的模式,都可以进行数学学习,包括数学建模。总之,片面强调“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不妥当,应该注意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保持距离。这个改变提示我们对数学问题生活化要适度。
4. 关于“面向全体学生”。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阐述:前两句,首先,数学内容的价值可以有大有小,但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难道只有《标准》列举的数学才算有价值,其他的数学都没有价值?能够举出没有价值的数学吗?第二句话,说的是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但是“必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怎能说人人都能获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
5. 关于接受学习。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修改稿: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阐述:实验稿的论述曾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敢讲解。《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经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并重,明确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两种分类相互独立,成为正交(见下图)。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 机械的接受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性学习不等于被动学习。只要处理得当,接受性学习也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相反,教师指令下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可能是机械的。所以我们要破除“教师讲就是差的,学生发现就是好的”的观念。
有人说:记忆力是智力的标志。一个人的记忆力高不等于智力好,但治理好的人一定记忆力高。我们提倡的做法是:记忆模仿应该通向理解,在记忆模仿的基础上,提倡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而发现。
6. 关于教师的作用。
实验稿: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修改稿: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阐述: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精华传递给后人,效率至关重要。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体验发现创造的历程,只能是少量的。学生的进步必须遵循前人的经验, 在“教师”的肩膀上攀登,绝大多数是有意义地接受性学习,教师必然会起主导作用。让我们大胆的讲授吧。但同时也要,这里的讲授绝不是鼓励满堂灌。
7. 关于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情感。
实验稿: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修改稿: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阐述:用语文的关联词分析,就能体会到,更要,是递进关系,后面的更重要,也要是并列关系,同样重要。一字之差,告诉我们对于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情感,不能偏废。
8. 关于双基教学。
实验稿:没有提及。
修改稿:实施建议中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阐述:数学双基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标准》应当继承中国数学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除了双基教学,启发式、精讲多练、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等,运算速度保持思维效率,重复演练有赖“变式”发展等,也都值得关注。
本次修改由双基变为四基,进一步提出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做到传统与现代兼顾。把隐性的要求显性化。
(二)设计思路的修订。
1. 内容领域的总体变化。
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图形与几何”原为空间与图形、“综合与实践”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恢复了传统的几何、代数的名称。
2. 数与代数方面
明确提出发展运算能力。修改稿新增对运算能力的界定是: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 图形与几何方面
(1)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修改稿新增对几何直观的界定是: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阶段就有渗透,比如“数形结合”。六年级下册计算 + + + ,看算式是看不出结果又什么发展趋势,但转化为图形就很容易看出比1少最后的几分之一。
(2) 明确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涵义。举例说:今年年收入10万元,明年可能还是10万元或更多一些,这不能说是演绎推理,它凭借的是经验和直觉,应是合情推理。
4. 统计与概率方面。
增加了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其中数据分析观念就是原先的统计观念,但更加明确。追问

请问这是你自己总结的答案还是根据什么的?因为我需要的答案不能跟太多人雷同,同时,很感谢!

追答

是我同事总结的,估计也是从网上拼拼凑凑的,但我觉得还比较系统。但可能不够全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7
内容更完善
第2个回答  2012-06-06
看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