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如题所述

一、纬度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季节变化

1、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2、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3、春秋分日:赤道达最大值,南、北极点达最小值。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的纬度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和南北两极地区的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23°26′。

(2)0°到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区(或热带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23°26′增大到46°52′。

(3)南北纬23°26′到南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或南北温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46°52′。

(4)南北纬66°34′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或南北寒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46°52′减小到23°26′。

扩展资料:

因为地球的公转致使一年内太阳在地球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一次。以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为例:一年中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夏至节气,正午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即太阳高度角为90°,为一年中的最大值;

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值我国北方的冬至节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为43°,为一年之中的最小值。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太阳的视运动现象(东升西落),即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现象。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南北情况与夏至时相反。其余时间是这两个状态的过渡。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午太阳高度

百度百科-太阳直射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3

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之后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移动,到夏至时到达太阳直射最北点---北回归线。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太阳直射点再往南移动,到秋分回到赤道,过了秋分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简称高度角。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当太阳斜射地面时,太阳辐射强度就小。

扩展资料:

太阳高度角随着地方时和太阳的赤纬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等)以δ表示,观测地地理纬度用φ表示(太阳赤纬与地理纬度都是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地方时(时角)以t表示,有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sin h= sin φ sin δ+cos φ cosδ cos t

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 °,表示正经历昼夜更替;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大于0°,表示白昼;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表示黑夜。

整个南或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能同时达全年最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但不能同时达全年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达全年最大值,而非该半球的夏至日。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最大值(该半球的夏至日)和最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一次最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但赤道一年各两次;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一年各一次最大值(该半球的夏至日)和最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高度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17

(1)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的纬度分布规律如下:
(1)赤道地区和南北两极地区的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23°26′。
(2)0°到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区(或热带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23°26′增大到46°52′。
(3)南北纬23°26′到南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或南北温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46°52′。
(4)南北纬66°34′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或南北寒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46°52′减小到23°26′。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之后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移动,到夏至时到达太阳直射最北点---北回归线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太阳直射点再往南移动,到秋分回到赤道,过了秋分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29

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春分—3/21、夏至—6/21、秋分—9/22、冬至—12/21。


从冬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但是从春分开始白天比晚上长,从夏至那天开始白天越来越短,但是从秋分开始才白天比晚上短。


原因是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这天白天最短,然后直射点北移,白天越来越长。在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半球,然后白天就比晚上长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