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呢?

如题所述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一个刁钻刻薄但是才华横溢的糟酸老头。在康熙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可谓功不可没。他的“三抚三剿”策略是康熙”平台”最核心的理念,而“起用明郑降将施琅”和“迁界禁海”则是收复台湾功成的关键所在。

对康熙而言”欲收复台湾,必先收服姚启圣”。因而收复台湾,是康熙重用姚启圣的最大的理由。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先朝罪臣,顺治将其发配到三台河养马,并且有旨永不叙用。顺治之所以下这样的诏书,但是却又没有杀他,那就是因为顺治也非常欣赏姚启圣的才华,但是能为己所用。而此刻,周培公临终前,将姚启圣推荐给了康熙。用好此人平台有望,用不好,反受其累。

圣君”既诛心,又杀人”。康熙收服姚启圣可谓教科书级的。

在李德全负责去召见姚启圣的时候。姚启圣刁钻老辣,把擅作威福、狗仗人势的李德全责打一顿,并且拒不前来。这使得康熙敏锐的发现,这个老叫花子的问题所在,他愤世嫉俗,藐视朝廷官员,讥讽皇亲国戚,认为满人是蛮夷草寇,配不上孔孟之道,不屑与清廷为伍。

所以康熙诛心第1步,你不愿跟我对话,那我就百倍偿还于你。先将姚启圣扔大牢里,不准让人和他说话。这步冷处理使得姚启圣从沟通上开始妥协。

在姚启圣终于愿意开始沟通的时候,康熙将姚启圣单独召见的自己的行辕,让他看到自己同样嗜书如命,自己尊崇的同样是孔孟之道。这让姚启圣十分意外,他并没有想到,康熙竟然非蛮夷之主,同样也是尊崇孔孟之道的。

康熙诛心第2步,直戳其内心。开诚布公,把姚启圣的内心全部扒拉出来。

但是,姚启圣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懂是一码事,尊崇是另外一码事儿。

于是康熙诛心第3步,趁热打铁,举办“真理辩论大赛”。让姚启圣看到朝廷开办的博学鸿儒科,在经筵日讲上,让姚启圣真正见识到自己的理学功底。经此一役,姚启圣对康熙的偏见,则荡然无存,甚至彻底被康熙所折服。心甘情愿地为康熙谋划平台事宜。实际上与此同时,如果姚启圣仍未被收复,康熙也已经做好了杀姚启圣的准备。

康熙焚香祷告,找出顺治永不叙用的诏书烧掉,顶着满臣的言论压力,重新起用姚启圣。

但是在使用姚启圣的过程当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这个糟老头虽然臣服了康熙,但是跟其他的人,特别是索额图明珠这样的满洲重臣共事,从内心当中仍然觉得是不平等的。所以撂挑子也是姚启圣的拿手绝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姚启胜提出“迁界禁海”,让朝廷免粮税,康熙则大笔一挥,多给你们两年;福建执行迁界禁海,东南其他省份不执行,福建相当于白执行。康熙将整个东南对台防务全部交给姚启圣。姚启圣推荐使用明郑降将施琅,康熙二话不说,同意。当八旗军扰民和福建水师发生冲突,康熙顶着压力最终也同意让八旗军撤出福建。

“给予下属必要帮助。”在迁界禁海的过程当中,由于吏治腐败,补偿粮草以及田地不足,出现了大量侵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对此姚启圣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康熙则把李光地送给姚启圣负责平台总后勤。给予了姚启圣在弱项上的必要的帮助。

“打是亲,骂是爱”。康熙用”骂”的方式拉回了姚启圣。因为满汉大防的存在,汉人官员总是谨小慎微,都觉得自己是外人。而满人官员都自称奴才,都是自己人。康熙对待索额图和明珠,都是不需要客套的,做错了,直接上来就骂的。而汉臣是外人,没有被骂的礼遇。所以姚启圣与索额图发生矛盾,撂挑子的时候,康熙”痛骂”姚启圣,意思就是在告诉姚启圣,我拿你当自己人,和明珠、索额图是一样重要的。所以康熙骂的越厉害,姚启圣就越贴心。

所以领导是门艺术,康熙自己是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收复台湾的。但是他可以通过收服姚启圣,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而最终要体现得了一套行宫得了一堆书,功成身退,应该也是康熙吸取了周培公的教训 ,不能让功臣流血又流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5
在《康熙王朝》里面姚启圣确实是一位非常精明而且干练的人才,康熙知人善用,让他发挥出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2个回答  2020-12-15
因为古代打仗需要用到很多的战马,驯马训得好可以为战场提供很多便利。
第3个回答  2020-12-13
因为姚启圣才能出众,完全可以帮助康熙治理国家,所以才会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