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气的认识

如题所述

  “气”为什么和“三”的字形相似?“气”和“三”有意义联系吗?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把“三”置之于如此崇高的地位,难道是因为“三”和“气”字形上的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完全可以令哲学神秘主义者浮想联翩。但文字学家很务实,他们要探讨的“气”的甲骨文字形究竟表示什么意思?

  《甲骨文字典》是这样分析的:“气““象河床涸竭之形,二(两长横)象河之两岸,加一(中间一短横)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即汔之本字。《说文》:‘汔,水涸也。’又孳乳为讫,《说文》:‘讫,止也。’引伸为尽。小篆譌作气,借为云气之气。又省作乞,从乞之字多保留气字初义。”(《甲骨文字典》第38页)

  汔

  《说文》:

  汔,水涸也。或曰泣下。从水气声。《诗》曰:“汽可小康。”

  《甲骨文字典》认为“气”是“汔”的本字,有水的“汔止”、“涸竭”的意思。这无疑是对的。但把甲骨文“气”的字形分析为“象河床涸竭之形,二(两长横)象河之两岸,加一(中间一短横)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是望文生义、解说过度了。“气”和“三”字形几乎一样。如果我们把这个字形解释为“象河床涸竭之形”,那么,“三”又该怎样解说呢?

  有人甚至认为:“甲骨文‘气’(形状类似‘三’),表示的就是堆砌砖石时长短相间以使其牢固稳定的含义。“认为“气”就是“砌”。这种望文生义就更离奇古怪了。

  (《追寻“气”的本义》)

  其实,“气”是“川”的反形,也可以说是“水”的反形。因为古文字中,和水有关的字,如州、永、坙等字所从之水,都是由三划表示。因此,川和水是一形所分化。

  我用鼠标写的字形示意图

  “气”是 “水”的反形,所以可以表示水的“汔止”、干“涸“、竭尽。因为“水”走向反面,就会干涸。正像人的反形“匕”,有“毙”——死的含义;大的反形“屰”,有倒行逆施的含义;“从”为顺从,其反形“比”就有“攀比”的贬义。

  非但如此,水干,化为气,这里还潜含着水气之化的原理。于是,它被用来表示“水气”之气。这才是“气”的一部正确的的形义演化史。追问

古人的宇宙的生成论中对气的认识是怎样的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