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猪增生性肠炎症状及防治措施

如题所述

病原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格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在猪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工人的服装、靴子、器械、老鼠均可携带细菌而成为传播媒介;核心群的公母猪是潜在的传染源,并能引起急性传染病的爆发,6-20周龄的断奶后仔猪,慢性型多见,4-12月龄青年猪多发生急性出血型。
发病原因1.混群或转群;2.天气应激,如热应激或天气突然变化等;3.疾病的暴发往往发生于上市后剩余的猪群;4.后备母猪适应期,或转入种猪群后不久,这种传播可能发生于经产母猪到后备猪或后备猪到经产猪;5.饲喂发霉饲料等。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周~3周,体温一般都正常。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急性型
较为少见,多发于4月龄~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慢性型
较为常见,多发于6周龄~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或昏睡;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周~6周可康复。
亚临床型
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病理变化本病剖检特征是小肠及回肠粘膜增厚、出血或坏死等,粘膜增生表现出增生性花纹或分枝状皱褶,严重时似脑回状;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增生坏死性肠段表现有鼓气或炎性分泌物和积水现象,肠段较薄,坏死性肠炎的病变部还可见凝固性坏死。出血性肠病的病变类似于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主要在小肠末端,表现为小肠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肠腺上皮细胞显著增生,未成熟的肠腺上皮细胞畸形排列,代替了正常的粘膜结构。
诊断方法该病一般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特征(腹泻、粪便稀软、不成形、血便),特征性病变(小肠及结肠黏膜增厚,坏死或出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到细胞内劳森菌的,就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密螺旋体病(猪痢疾)的区别,猪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尚有黏液和坏死物;剖析时可见病变集中于大肠;死亡率高,严重感染猪,如不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可能死亡。
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严格冲洗、消毒和坚持一定的空栏时间)和严格的消毒措施,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是有效的;减少转群、运输、温度、湿度、密度及更换饲料等方面的应激;实行引种4周隔离制度,在隔离期内每月添加敏感的抗菌素7-10d。
2.免疫接种
口服接种无毒活疫苗或肌肉注射灭活疫苗。口服活菌苗时要求接种前后7d不能使用抗生素。
3.药物防治
增生性肠炎的敏感药物有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金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等。
4.防治方案
每吨饲料中添加:(1)恩诺沙星500g+病必灵500g;(2)呼畅300g+80%泰乐菌素200g;(3)恩诺沙星500g+15%金霉素2000g。
每月连用7-10d,治疗量加倍,同时可肌注呼泰或泰链或呼诺佳0.1mL/kg。
5.用药时机
当猪场流行回肠炎时,适当时机是感染后立刻用药,这样可以通过自然感染的机会发展自体免疫。使用血液及粪便检测可检出猪只抗体水平或排毒时间,从而找出适当的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时机。这样,既可以降低或限制感染猪临床症状的发生,而且能自然发展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6.严格消毒
使用安泰1∶400稀释喷洒猪舍及周围环境,有条件的猪场可在猪舍门口放置两个脚浴盆,盆用铵醛1∶150稀释,第二盆安泰1∶400稀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