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

如题所述

学科概况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硕士学位点。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学科发展 环境化学研究所成立初期,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关怀和领导下,边筹建边工作。主要科研任务有环境中有机、无机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发现、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制、以及污染物造成的实际危害的研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又逐步开展了大气污染化学、水体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到1985年,环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分析化学三大研究方向。
1986年,环境化学研究所和当时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面向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专业性的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系统生态学新的三大学科研究方向,中心的科研方向是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关键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学科有: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环境化学、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工艺与工程、环境分析化学、生态环境信息和分析测试技术等。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创建发展阶段(1975-1986)
创建初期(1975-1978)主要配合国家环保工作的急需,从兄弟单位调入一批化学和非化学专业科技人员,开展环境分析、环境情报、重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等研究工作。主要学科有: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监测仪器研制、主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环境情报研究。
1979年到1985年,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化学中拓展出环境污染化学学科,使环境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加丰富,包括痕量分析、光谱分析、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以及统一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物质的研究。
调整提高阶段(1986-1998)
1986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与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此阶段,已形成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和系统生态学三大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所方向有: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区域环境问题、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宏观环境政策、国情问题研究、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膜技术与膜材料、标准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物质、分析仪器研制。
1986年成立了以青年科技研究人员为主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1989年与清华大学等4个单位共同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结构优化和研究方向调整奠定了基础。
创新跨越阶段(1999年以后)
1999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研究所,总体学科领域框架:优势学科---环境化学,强化学科---环境工程,交叉学科---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发展了生态毒理、土壤环境等学科。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有在学博士生442人、硕士生26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48人。
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280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105名,博士研究生1703名;已授硕士学位640人,授博士学位116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4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62名,在站博士后148人。自200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有来自美国、尼泊尔等留学生9人,另有外籍进修生和外籍博士后数名。
自1990年以来,4名毕业生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名毕业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3名毕业生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82人次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和冠名奖等各类奖励和表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