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中药功效

如题所述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中药疗效
  黄芪的养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蛋白尿、糖尿病等。蜜炙黄芪益气养血补中,生用固表托疮、消肿生肌的功效。

  黄芪性味:甘,微温。
黄芪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1.《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
  2.《日华子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附方】: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黄芪建中汤: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4.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5.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
  6.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金匮要略》)。
  7.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源于《金匮要略》。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8
第2个回答  2020-04-07
第3个回答  2019-06-06
第4个回答  2015-11-08
补气敛汗,托疮生肌气虚莫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