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如题所述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豪放派又一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词作具有多元化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刚柔并济,每篇词作都被称之为佳作。本文在详细分析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从性格、时势、地域三方面探讨其词作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以期为学者研究辛弃疾提供参考。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流传下来的词作有600多首。他的词和人生道路紧密相连。在南归前,他已开始填词,但流传下来的词作较少;南归后到42岁闲居上饶带湖前,他创作了不少风格豪放悲壮的词,表达了想要重整旧河山的愿望;带湖的十年生活直到第二次被罢职前,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题材和艺术风格都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晚年东山再起,主战派的部分人士被重新启用,该时期他创作的作品虽然较少,但大部分词仍体现了其关心现实、热爱国家的情怀。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他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其创作的词大多具有豪迈奔放、沉郁悲壮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一)豪迈奔放

苏东坡开创豪放词之后,宋词风格多元,婉约豪放,各放异彩。至南宋辛弃疾,将宋词的豪放之风推向新的高潮。在政治上,辛弃疾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具有的正义爱国态度,对词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辛弃疾强调,时代风云、社会变化、思想情感,应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宗旨。特别是一个人的豪情壮志,更应成为文学作品的魅力源泉。他不认同文学作品只是表现“离合悲欢”与“儿女恩怨”,尤其对宋词过于讲究章法、过于追求玲珑的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有意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他重情感,讲气势,推崇铿锵有力、雷霆万钧的豪放词风。辛弃疾一生怀有豪情壮志,其不少词都描写了他参加抗金斗争的情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热切之情。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的开头从登亭远望写起,“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在这里泛指江南的天空。作者极目所见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楚天千里,秋色无际,长江之水浩荡无涯,一直流到天的尽头。阔大的景象表现出词人心怀祖国的博大胸襟。

(二)沉郁悲壮

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但南宋王朝并没有重用他,这是辛弃疾精神上最大的苦闷,因而表现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的词成为辛词爱国思想的另一个出发点,这类词在他的作品中占多数。如《破阵子》即这类词的代表,词作中的“可怜白发生”表明南宋王朝扼杀的不仅是其个人才能,还是整个民族国家复兴的希望。醉后梦中,词人恍惚回到沙场,犒军点兵,杀敌立功,而末句又重回现实:壮志未酬,英雄迟暮。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名为怀古,实为伤今,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昂扬斗志。辛弃疾在镇江一年,正积极备战时,却忽然被调职,随即又被罢官。韩健胄一意孤行,贸然前进,造成北伐惨重失败。1207年,六十八岁的辛弃疾怀着一生未酬的壮志悲愤地离开了人间。

(三)刚柔并济

辛弃疾的词不仅具有豪放的气势,还具有“清而丽,婉而妩媚”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有的“效白乐天体”,有的仿朱敦儒、李清照的词风,有的婉约像秦观、晏几道的小令,这正是其刚柔并济、不拘一格风格的再现。如《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主要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形象,是辛弃疾刚柔并济、风流妩媚词风的代表作。作者在词的开头写元宵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人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全词一共十三句,用以反衬的就有九句,只有最后四句,作者写了主要的人物形象,并再现了人物形象的孤高性格。在该词中,作者把这一形象放在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中进行塑造,可见其创作手法之高明。通过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使读者联想到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郁闷,不难看出,词中的“那人”正是作者自己被排斥时的真实写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从屈宋到老杜,由诗歌而词赋,辛弃疾词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与其思想观念,心态经历交织调和,相伴相生。辛弃疾的词豪情中怀有深沉,雄放处孕育悲凉,真正继承了唐代杜甫以来“沉郁顿挫”的情感艺术特质。辛弃疾“平生塞北江南”的人生阅历,词苦心危的精神世界,潜气内转和摧刚为柔的情感表现,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沉郁顿挫”的底蕴内涵。

杜甫天宝十三载《进雕赋表》首次将“沉郁顿挫”带入文学批评领域:“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此后,“沉郁顿挫”被广泛地用于评价杜诗。

辛弃疾词中即常可见词句语汇脱胎于杜诗:“杜陵酒债曲江边”(《最高楼·庆洪景卢内翰庆七十》),用杜甫《曲江二首·其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之意;“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接受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意;《上西平·送杜叔高》一首中就有“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两句,分别接受了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句和《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句。辛弃疾被称为“词中杜甫”。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辛赞熏陶教育,抱定恢复中原,统一河山的伟大志向,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表南归,至68岁卒于铅山,却始终没能实现复国理想。他以“归正人”的身份仕宦南宋朝廷数十年,时时被“以异壤视之”,辛弃疾是寂寞难言的:政治上备受排挤打压,处境恶劣;统治阶级的倾轧孤立投射进他文人特有的敏锐诗心,忧谗畏讥、隐忍怨艾当属必然。他对上层的不满只能深藏于内,曲折表达。辛弃疾本横竖烂漫,成词却沉郁顿挫,正源于满怀平生不平事的矛盾心理。“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水调歌头》),“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夙愿一如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不寝听金月,因风想玉珂”(《春宿左省》)般虔诚和执着。博大深沉、广远厚重的忧国忧生情怀在杜辛二人作品中有相似体现,配合奇崛雄深、铿锵拗仄的章法句式,赋予作品离合顿挫之妙。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大举攻宋,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辛弃疾率众举义,奋然南归。他年仅23岁便在万众之中生擒叛将,“如侠毚兔,束马衔枚”“壮声
第2个回答  2020-11-09
辛弃疾词中即常可见词句语汇脱胎于杜诗:“杜陵酒债曲江边”(《最高楼·庆洪景卢内翰庆七十》),用杜甫《曲江二首·其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之意;“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接受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意;《上西平·送杜叔高》一首中就有“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两句,分别接受了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句和《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句。辛弃疾被称为“词中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