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如题所述

班风,指班级的作风、风气。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行为、良好的表现为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表现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也不是学生的哄起而攻之,而是舆论,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今年我所教的高三7班陈乔铎同学在班里的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于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她关心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她的行动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班中维护保洁卫生、主动劳动已蔚然成风,而徐静本人也通过劳动表现出的优点带动了她在其它方面的进步。
“晨检”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短小的集体活动时间,由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王博、厚玉贞、侯啸峰等不过都是普通同学,但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对待个别同学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一次因老师拖堂下课晚了,第二节课后有几个同学陆续迟到,我非常生气,没问清楚原因,当着全班的面狠狠的批评了他们,并让他们放学后留下好好的认识,事后我反省自已不冷静的态度,放学后当这几个同学带着一种不满的抵触情绪来到办公室时,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我首先作了自我批评,他们看到我真诚的态度也诚恳地说:“我们也不对,借机会有意迟到。”师生在相互理解和谐的气氛中,使矛盾冲突化解了,在这种气氛中每当班里有犯错误的同学,他们都能主动承担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将功补过,久而久之,班上没有歪风邪气的市场,大家都有一种自我约束力,这就逐渐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制约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模式,一个稳定积极向上的班风就会不断形成。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
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班主任是
管理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学生对教师俯首贴耳,循规蹈矩,他们的天性被扼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我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粗暴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形成教育的合力,使集体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所谓学生主体观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仅把他们作为管理对象。但这一点许多班主任思想上未能确立,管理中将学生置于管理的对面,在管理上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命令,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学生的自主性。班级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活动,没有乐趣。即使有活动也被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众所周知,管理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社会化,即促使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靠班主任的管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出现负效应,如责任感下降,自制力降低和逆反心理增强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此,班主任在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中学德育大纲》)。
一、要具有民主精神,实施民主管理。正如魏书生所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而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中学生心里话不愿对班主任讲,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师总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
二、在管理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工作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而不重优轻劣,让学生感到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同时还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班组长轮值制等,增强学生班级的主人翁意识。
三、指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但他们毕竟是学生,是受教育者,要把社会的要求变为其素质,需要班主任的教育和指导,如指导学生正确的管理自己、管理他人,怎样参与班级管理。
四、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活动,独立开展工作。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还有对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在管理中让出一片空白,让其自我管理,以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我们倡导德育工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运动学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外因,学生的思想矛盾是内因。二是教育学关于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观点: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活动,要把社会的品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必然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
  德育工作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认为关键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体系。
  l、探索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德育工作力法。(1)使德育内容具体化。把党和国家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指示和要求、《中学德育大纲》中听规定的德育内容分解、细化为可操作的、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教育内容,在每学期的实施万案由予以落实。(2)使发展目标层次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有差异的,要求一个思想道德素质停留在"我不去妨碍别人"层次上的学生助人为乐,很明显是不现实的。我们将德育目标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定出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实行因材施教。(3)使个体进步阶段化。我们帮助学生进行目标分解、分级,正确构建阶段性目标,让每一个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用自信点燃自己渴望进步的火花,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4)使德育活动自主化。把学校准备开展的每一项德育活动及其目的要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设计,让学生承办、主持,让学生总结、提高,给学生一个较大的空间,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2、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德育运行机制。(1)制定全体教师的育人原则。规范全体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施教行为,要求教师本着尊重、理解、民主、鼓励等原则,引导、辅导和督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学会做人做事,增强自主意识。(2) 实行学生干部的轮岗制度。实行干部轮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实现想当干部为人服务的愿望,得到平等的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3)构建全体学生的激励措施。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我们在推进德育活动自主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设立德育活动设计奖、干部自主管理奖等有关奖项。
  3、完善与德育方法和运行机制相配套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我们要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面、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其基本思路是: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评学生,也评教师;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整休与阶段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班会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更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班主任在班会中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摆脱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体呢?
  总结以往班会活动状况,我们会察觉班会课中存在忽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主题确定、采用上的失误。主题往往是由班主任自己一人说了算,使得班会的主题过于广泛空洞或与年级特点相符但又与本班学生思想实际不符,学生总有一种与己无关、与己相距甚远的感觉,失去参与兴趣。二是采用形式上的漏洞。由于班主任平时工作繁忙,无时间筹备班会,多采用满堂灌的说理式,结果大多数学生会集中不了注意力长时间听讲而开小差,厌烦时甚至听不进班主任的任何意见而产生逆反心理,与班主任教育初衷背道而弛。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完全由学生组织参与的形式,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忽略了对学生教育的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削弱了教育力度。
  针对上述现象,要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体,发挥班会最大的教育功效,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好:
  首先,确定班会主题。除按年级德育目标确定主题外,还要结合本班个体组合表现出来的特点来确定班会主题。
  其次,班会的形式、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选择生动、新颖、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采用说理式的班会时,班主任也可运用技巧将道理深入浅出地用报告、谈话、讨论、座谈、讲解等形式并结合多媒体来进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的班会活动,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筹备阶段的工作:班主任或班干一定要先向班级全体动员,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每个成员都献计献策,然后班干、积极分子负责选题,确定形式、方法,其他学生则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最后班主任对其中与主题无关或需拓深部分给予参考意见,则可深化主题,保证质量。另外,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充分做好“中间层”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尝试参与,培养、挖掘他们的潜能。
  总之,要发挥学生在班会中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确定主题、采用形式都应与学生共同商讨筹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这个过程可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从而在班会中更乐于接受班会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的思想真正受触动,成为班会的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班主任普遍有主观性、随意性。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无巨细都要管。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