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看门人"为啥给15个年轻人解决北京户口?

如题所述

原因:


近年故宫博物院为了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得以传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5名年轻人,按照“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方式,制订较为详细的从“应知应会”到实际操作等培养计划,以口传、心授、手教的形式随同师傅到施工现场边干边学。

通过近四年师徒的共同艰苦努力,这批年轻人已经分别掌握了官式古建筑营造中多项操作技艺。但是目前进入事业编制的人员需具有北京市城镇户口,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他们很难获得事业单位编制而成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员工,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

现有古建筑修缮工人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1/10,修缮队伍技术水平普遍下滑,由于修缮队伍缺乏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施工操作中表现出种种不规范。不但与故宫官式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应有质量相差甚远,而且使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详细介绍:


故宫古建筑修缮面临着人力物力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市场上传统古建材料的品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修缮技艺传承方面存在危机,身怀绝技的古建工匠越来越难寻觅,这似乎意味着故宫在古建筑保护与传承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单霁翔: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故宫博物院拥有专业的修缮队伍。这支队伍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进行过600多项古建筑修缮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档案资料。

但是,2010年,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解体,因为古建筑修缮工程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中被视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造成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问题。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现有木、瓦、油、画、石等各项作业的专业技师大都具有3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实操经验,绝大多数已经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仅2016年,修缮技艺部退休的古建技师就有7人。按照有关人事制度规定,他们属于工人身份,不能够返聘工作岗位。

近年故宫博物院为了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得以传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5名年轻人,按照“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方式,制订较为详细的从“应知应会”到实际操作等培养计划,以口传、心授、手教的形式随同师傅到施工现场边干边学。

通过近四年师徒的共同艰苦努力,这批年轻人已经分别掌握了官式古建筑营造中多项操作技艺。但是目前进入事业编制的人员需具有北京市城镇户口,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他们很难获得事业单位编制而成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员工,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

现有古建筑修缮工人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1/10,修缮队伍技术水平普遍下滑,由于修缮队伍缺乏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施工操作中表现出种种不规范。不但与故宫官式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应有质量相差甚远,而且使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政知局:今年新实行的制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单霁翔:故宫的这些官式古建营造技艺老工匠们默默无闻,应该明确师承制的这种体制,给他们一定待遇,走出故宫自己的一条路来,要让这些老师傅承担起故宫修缮工程把关指导的角色,才能使我们的修缮确保质量。

好消息是,故宫面临的“制度困境”经过政协提案与多方呼吁,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目前,以上状况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解决。在多方协调下,7位师傅目前已经全部返聘。故宫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对于经过系统培养的保护传承人员,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不受户籍制度限制,作为专业亟需人才加以安排使用。

政知局:这些传承人员的身份是什么?不受户籍制度限制是否意味着他们会有北京户口?

单霁翔:这些传承人员的身份是工人,只要他们经过考核留在故宫,我们就给他们解决北京户口问题。


单霁翔:我们的办法是老员工现在大量退休,过去一些老员工的重复性工作,比如售票、验票、安检、食堂……这些有500多人。现在,我们把这500多个岗位社会化了。通过招投标,由社会公司来做,由此腾出500多个名额用在我们最需要的技术岗位和专业部门。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片子使大量的学子希望能到故宫来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我们最多一年应聘故宫的有18000人。因此我们抬高了门槛——一流高等院校硕士以上的毕业生。这样的我们的录取可能性会比较大。

他们报名以后,我们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因为他们离故宫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看,进入故宫的百里挑一的年轻人非常珍惜这个岗位。工作比较稳定,虽然我们工资不高,但他们接触的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