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如题所述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无数的教学体验,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形成爱学、会学、乐学的现代学力,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好的教学不是简单地教书、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把学生置于学习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学习主动意识与能力的激活,引发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远比不停地学更重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探索,逐步梳理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和谐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和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教师态度要亲切平和。
教师不要给学生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感觉,要包容学生的缺点,耐心地帮助他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时不时地朝学生发火,这会让学生感到紧张,影响学习的情绪。我们不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时常对学生以微笑,会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学生如沐浴春风,心情舒畅,教师平和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才会积极的思考、学习。
2、教师不吝惜自己的赏识。
课堂上,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读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因此,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保持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非常重要。
3、相互尊敬,平等相处。
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把学生看作是人,是一个有潜能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要尊重他们。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学生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只有教师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努力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学生的自信、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度才能一次次被激活。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要靠学习兴趣这一要素得以保持。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接受新知,并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用嘴,动手去完 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新颖教法,引起学习兴趣。
采用新颖有趣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类教法有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对抗赛法等,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如对抗赛法,它是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的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手段。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多种教学形式:可以用讲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或诱其预习;可以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可以用采用绘画或图示法;还可以模仿电视里的一分钟问答形式,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几个知识性的小问题……总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保持稳定的高效的自主学习过程。
2、 调动积极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巩固,则莫过于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对所有学生学习中的点滴成绩,适时地给予充分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学好的信心和勇气。具体的做法有:(1) 分层开展活动,把政策向中差生倾斜。在平时课堂提问或组织讨论,要让中差学生有发言机会,且有答对的把握。(2)把拟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平时小测验或练习,可采用学生自拟试题,教师综合的方式,这样他们复习或参加测验的信心十足,认为试题不会“深”不可测。
3、提高语言艺术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兴趣。
教师语言的简练、准确、清晰,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解,纵横捭阖的分析,令学生感到妙趣横生;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明快有力的节奏,令学生兴味盎然;教师优美的语音,充满韵律,令学生享受其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创造条件,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学生个体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催化剂。
三、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学生自主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把握时机,选择有合作需要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而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突出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能力。
1、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2、学习小组共同答题。
为了切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习质量,在回答问题时,教师采取“学习小组共同答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发言,各自发表见解,又相互补充意见。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凝聚着小组所有成员的智慧。另外,小组学习是每个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合作过程,即把自己的思维融入他人思维的过程中。所以,在相同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在同龄人之间,大家畅所欲言,连胆小、很少发言的同学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此时,课堂上不只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的学习氛围,使听和说的训练比较好的落到实处,还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的目的。
3、师生合作。
老师当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学生当老师,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输出。这一过程学生要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倾听者也会更加认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四、注重实践操作,发掘自主参与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精心组织动手实践操作,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空间,有效引导学生的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各种感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情绪高涨,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同时也使学生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中始终主动参与,获取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计算、运算时常常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在进行应用题解答时,也需要图解,使问题形象化,借助于形象进行思考;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更要利用形象使问题具体化。通过表演课本剧,理解文本内容,人物形象。设置生活场景,进行英语口语对话……
这样的实践操作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简单的学习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这种“以学为主,独立自主”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促进与积极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