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如题所述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内在要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当然,要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深入探索推进其完善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1.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党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首先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前已述及,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政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需要创新,创新也离不开改革。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中国政治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系统总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中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法制化。在党和国家已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方略的今天,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在宪法中做出明确的规定,进而在党的政策、规范基础上,用法律形式明确政党含义,划清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的界限,明确各政党的工作程序、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及其使用限度,明确各政党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明确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参政党的参政方式,明确政治协商会议的法律地位,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和推进。[12]这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须加强政党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水平在中国政治运行包括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首先要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来考虑,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主线是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着眼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必须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并落实和体现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上。为此,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职能;要善于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和讨论,使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识;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和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党政治的重要力量,也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主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没有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推动同样难以取得成功。当前,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1989]14号、[2005]5号等重要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对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帮助民主党派解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改善民主党派的工作环境,进一步解决活动场所、经费、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使民主党派能够更好地组织活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各民主党派尤其是各级领导成员必须牢牢把握民主和团结这两大主题,不断增强责任意识、职能意识和发展意识,结合自身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特点和优良传统,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参政议政、合作共事、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各民主党派组织要不断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对广大成员、尤其是新生力量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和能力培养,增强广大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利益表达、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探寻更多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2.坚持正确方针原则、完善运行机制

  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前提,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首先必须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基本方针。进入新时期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中国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和政治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由“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的发展,既表明中共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真诚愿望和决心,也表明多党合作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9]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这一方针给以充分肯定,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13]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一再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些重要政治准则。中发[2005]5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政治准则,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14]这主要包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些政治准则,既是对我国长期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也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提供了根本的政治规范和原则,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规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政党制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有序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获得了重大进步。新世纪新阶段,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运行机制。具体说来,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体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特别是其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成员。不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机制,没有各民主党派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和健康成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就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首先就要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机制,解决其主体方面的问题。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人才,把民主党派干部纳入党和国家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通过学习培训、实践锻炼、轮岗交流等具体形式提高对民主党派干部的培养力度,适当增加并确保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行政和司法机关领导岗位中的人数比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干部在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要根据“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基本要求,明确领导职责、畅通参议渠道,建立规范合理的信息沟通平台,广泛收集并整理民主党派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处理或者采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意志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表达;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并明确各种形式的协商会、咨询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谈心会等协商民主会议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保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与民主协商机制。要推进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努力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发[1989]14号、[2005]5号和[2006]5号等重要文件精神,切实做到“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特别是要把“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作为民主协商的重要原则遵循;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根据多党合作发展的进程适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政治协商的有序运行,保证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献言献策、发表意见建议、表达利益要求等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的基本权利。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部署,“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15]

  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与民主监督机制。民主监督特别是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设计的重要初衷,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的大事。2005年和2006年两个中央5号文件对多党合作过程中民主监督的性质和主要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这就给中国政党制度体系下的党际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当前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落实这些规定,提高民主党派对民主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民主党派的主体监督意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并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监督体系的合力作用,提升民主监督的约束力和实效性。

  3.发挥和拓展功能、完善和优化结构

  一般认为我国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这五个方面的功能。[16]中国政党制度这几个方面的功能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中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首先,必须要站在整体的高度,从政党制度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的系统层面来加以思考和整体把握。

  其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防御功能”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些方面的功能或许会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探索,而且需要我们通过政党制度的结构优化和完善来促进这些功能的发挥。

  再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的拓展和结构优化必须立足国情、适应时代,既要深刻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又要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政党制度运行中好的做法,比如要根据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不断提高中国政党适应和开发网络媒体等新技术的能力,各政党成员要积极利用信息平台、网络博客、平面媒体等多种途径搭建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之间广泛联系的互动平台,通过新兴媒体技术提高公民文化教育、社会舆情引导、组织动员群众等方面的效果。

  最后,必须要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和变迁的具体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政党制度的结构。要在人民政协和国家机构中始终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合理的比例和适度的张力,兼顾精英与群众的双重性,打破职业界别的限制,扩大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参政党的进步性和广泛性,通过引入竞争性选举、扩大选拔领域、合理配备民主党派内部成员新老比例等多种途径提高人民政协等组织结构的包容性和适应力,增强其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的合理拓展和充分发挥建构良好的结构模式。

  4.培育民主和谐氛围、增强社会影响

  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7]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仅要加强政党及政党制度本身的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拓展其功能,优化其结构,还必须加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相关的政治文化建设,改变主体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衍生的和谐理念,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重要政治文化基础。新世纪新阶段,培育民主和谐的政治文化可以为推进民主发展、增进党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为中国政治发展包括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政治文化体系,增强主流政治文化的引导力和整合力,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共识,为中国政党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有力的文化论证,做出充分的理论阐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又要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顾全大局,以和为贵,以民为本,以国为尊,共同营造民主法治、开放有序、安定团结、宽松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以利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健康运行及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民政治文化建设虽然在不断推进,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由于政治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及相对于政治体制变革所表现出来的滞后性,严重地影响着现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例如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等仍然严重影响着许多党政干部的政治行为,民主、法治、平等和以人为本等现代民主政治思想在一些党政干部那里往往让位给了权力、职位、等级、关系、私利等具有浓郁封建传统文化特征的政治心理因素,这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严重牵制甚至灾难。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特别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难以落实的深层原因正在于此。因而,从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包括政党制度发展的角度来说,培育现代公民文化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同时,在培育民主和谐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还要积极做好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阐释论证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结构及其特点、优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基本趋势等方面的了解、认知和认同。要提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回应能力,即要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公民政治参与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反馈,不断调动和维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在频繁的政治参与中不断提升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也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公民政治文化建设和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与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点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这一政党制度虽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但是,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为这一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自觉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坚持正确方针原则、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和拓展功能、完善和优化结构,培育民主和谐氛围、增强社会影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进一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