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的名字来源

如题所述

所谓“天中”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除了自转的中心轴以外,是没有中心的。但这是我们今天的常识,古代人可不这么看。由于地理知识欠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古人认为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版图,就是所谓的“天下”。有了“天下”的概念,寻找“天下之中”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人们就通过测量,找到了“天中”。因此,从根本上说,“天中”是中国古代人头脑中特有的地理概念,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人的“天下观”、“中心观”。这种“天下观”既是中国古代人的地理观、世界观,也是中国古代人的文化观、价值观,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自己所处世界的看法,代表了他们的世界秩序观。在这种“天下观”的支配下,中国古代人极力寻求“天下之中”,为自己的统治寻找理论依据。所以“天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古代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中心观”,另一个就是人们为了寻找“天下之中”,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测量出来的。
“天下之中”是怎么测定的呢?在古代,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太阳的投影来测定时辰,“天下之中”就是通过“土圭”来确定的。《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张衡《东京赋》曰:“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李善注引郑玄曰:“土,度也;缩,短也;盈,长也。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所谓“测土深”,就是通过测量土圭显示的日影长短,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长为一尺五寸。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人们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通过“表”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竿影,通过竿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用以测定日影、四时、地理,以定冬至、夏至日。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时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比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每年夏至之日正午之时,用“圭”来量取“表”的投影,如果影长刚好和“圭”的长度一致,这里便是“天下之中”了。
说到土圭测影,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周公。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公辅助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开拓东方辽阔的疆域,客观上要求统治重心向东移,以便控制东方。灭商之前,周部落的政治中心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的西南)。灭商之后,周部落成了一统中国的周王朝,统治势力必须从西部向东部延伸,镐京因位置偏西已不能适应政治需要。所以,周武王一直在镐京之外寻找合适的首都。他经过慎重考察后,觉得洛邑(今洛阳)地处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又处在中国的腹地,位置适中,形势险要,向西可望老家镐京,向东可以开疆拓土,认为这里就是“天下之中”,是建立新都的最佳选择。周武王和弟弟周公商量后,两人一拍即合。但迁都是件大事,必然会遭到朝中遗老的反对。于是,为了给迁都寻找理论依据,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周公组织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活动,以证明他们所选择的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最适合建都。他们在全国设立五个测影台,利用八尺高表和土圭等观测仪器来观测日影的变化,然后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长短,找出季节的变化规律,寻找“天下之中”。经测定,“豫州为天地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从此,汝南作为“天下之中”,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名扬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