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很多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会倒塌

如题所述

中国古建筑的许多特殊构造,如木构架、斗栱支撑梁、榫卯连接等,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决定了其传力机理、抗震性能的优越特性,构成了合理的、科学的结构体系。

1、木构架: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2、斗栱:

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3、榫卯连接:

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中国古代的抗震建筑:

1、山西应县木塔

建筑用材和工艺上的独特,不仅让它成为了世界上的3大奇塔之一,也让它历经900多年的磨难和变迁依然屹立不倒。据记载,在元朝的时候它就经历过2次地震,周围的屋舍全都被摧毁了,但只有它安然无恙。

近代以后,山西又先后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其中有一次木塔持续晃动了有1分钟之久,又回归了平静。

2、独乐寺:

自建寺1000多年来,先后经历过28场大大小小的地震,1679年的8级大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都没能撼动它分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6
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在多次地震中不倒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
相对于石头或者砖石结构的建筑,木结构的房子的抗震性能最佳。所以处于地震带中心的日本从中国学会了木结构建筑技术后,坚持用这种方法造房子,取得了非常好的抗震效果。这也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
从受力方面分析木结构就能够弄清为什么它可以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了。具体来说,木结构建筑是以梁与柱为主支撑(建筑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地方的木头最粗,这就是承受力的主体),还有椽、栿等(用细一些的木材)与之互相衔接。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扣的结构。由于这个结构极其紧固,一般情况下,彻底组合之后,不用工具对其进行反向施力都无法拆开,只有把木头全部破坏了才能破坏这种结构,使木结构建筑拥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木结构建筑对于地震波具有吸收能力,能够把地震波通过自身传递到地表面积上去,分散了地震波,就能够对建筑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了。木材本身有一些韧性,同时对于垂直方向上的力,多根柱子的共同支撑能够经受住巨大的冲击波,如地震中的纵波,很难将坚韧的木头折断;地震的横波则由榫卯结构承受了,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有“墙倒屋不塌”的能力。因为砖泥所筑的墙体会因为地震波的影响而破坏,木结构却基本不会。
木结构建筑的弱点在于怕火和怕白蚁等虫蛀,使之产生破坏。
第2个回答  2019-04-27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
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都是抗击地震的关键。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古人的智慧应该好好继承。
第3个回答  2019-04-26
没塌是因为各种力学的相互抵消的结果,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偶然。
中国古代木质结构的榫卯,确实是一种伟大的发明,是中国建筑美学。
木质比砖石柔软,有一定的抗震的柔韧性,但无需夸大,地震的毁坏性异常强劲,属于不可抗力。
地震强度才是关键。
第4个回答  2016-09-12
抗震体系很好,有的是木结构,有的砌体结构也不会太高,所以地震不会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