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观点举例说明抽象与具体

RT

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是辩证思维的方法。
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抽象的例子如:你与一个人认识一样,一开始是认识他的名字、性格、兴趣、思想等等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中有些是他的表面属性,有的是他的本质属性,那些能作为他本质属性的表现的方面,你把它抽象出来加以认识的把握,这就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抽象。
从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例子如:还是从认识一个人说起。你与某个人进行接触,了解到他对工作有时不那么专心,有这样一个对工作不太负责的本质属性,我们一般就会认为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多么好的人;但是在你与他的更深入的一个接触过程中,你又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其实不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他对工作也有他尽职尽责的一面,原来他的不负责任是因为工作的条件不如意才不愿投入精力的,原来他也有让人值得肯定的一面(虽然说这个在这儿这样说是不点那个,呵呵!不过我觉得肯定能帮助你解决这个认识问题)。既认识到他有不值得肯定的一面,也认识到他有可以肯定的一面,你对这个人就有了正反两方面的认识,因此也就对他有了理性具体的认识。
只是补充说明的一点就是,上述仍然只是对他这个人的具体的一个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对他这个人的具体的更全面的认识,最全面的和最全方位的认识
学哲学的时候,觉得哲学一无是处,所谓的哲学家无非都是些玩弄空洞概念的人:把大千世界抽象成物质和精神,然后研究这两种东西的方方面面。是啊,哲学就是这么求同去异,只研究共性,却把所有的个性都消除掉了。

但是,反过来看,即使在抽象的、共性的层面得到再多的道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你该如何应用这些道理?这些大而空的定理、规则,在具体的事物面前,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它们,所以往往显得一无是处。

搞研究的过程中,这种矛盾很突出。如果不去抽象而只是研究具体问题,那么即使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方案,也只能针对这类具体问题,对其他问题则没有效果,没有了通用性,这研究也就没了意义。反之,如果过度的抽象,把大量个性化的细节不去考虑,那么研究起来将会很简单,毕竟很多繁琐的变化因素已经被消除掉了;这种研究下得到的方案虽然有通用性,在用来解决具体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同样没有意义。

这几天在给博士生做这学期的Review,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个问题。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生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的平衡,所以做得很不错;但大多数博士生却处在上面说的两个极端,所以看起来觉得他们的东西很没有意义。在后者中,更是有很多人始终在抽象的层面打转转,玩弄几个抽象的概念,得出一些自我感觉良好却毫无意义的抽象层面的结果,试图蒙混过关。

谁不愿意偷懒啊,当然是越抽象越好了。我在做研究的时候,也是不自觉的就偏向了这个趋势。现在看自己的博士论文,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做项目的时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领导们虽然也参与项目,但他们往往是从高层来考虑问题,给出的也只是指导性的方法和原则,比如说画的一些草图、建立的一些概念。但下面的具体实施者,要实现这些方法和概念,却不得不去考虑大量的细节。而一旦考虑这些细节,往往就会发现上层的那些概念方法存在着不少欠考虑的方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01
具体例子;找个镜子 镜子里出现一个你
你就可以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是抽象的 镜子之外的是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