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事件,废藩置县,文明开化,甲午战争,短文叙述这一发展历程

黑船事件,废藩置县,文明开化,甲午战争,短文叙述这一发展历程

四 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

课标一、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课标二、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方面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2.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3.养育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财政收入增加;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王安石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如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
1.理财(富国):
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与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五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课标一、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
2.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课标二、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标三、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
2.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3.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养育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
本专题主要讨论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内容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等。联系俄国历史的发展线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结合世界其他国家近代化的特点,分析俄国近代化的特点,从而理解近代化的多样性。

※背景:
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
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
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②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性:
◎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附: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

六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课标一、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史实。
2.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课标二、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2.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3.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4.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课标三、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2.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本专题主要讨论19世纪中期日本的改革运动,内容包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过程与基本内容、历史影响等。结合历史背景科学地认识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从实现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双重角度认识明治维新的过程与内容。结合其它国家相关史实理解近代化的多样性,认识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明治维新的含义:
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

※背景(历史条件):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①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
(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各国强迫签约,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
3.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

※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

※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
◎主要内容:
政治:
①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③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
经济:殖产兴业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②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军事: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作用:
内: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①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启迪。

※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②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附: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不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
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七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课标一、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课标二、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4.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课标三、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4.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专题主要讨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内容包括变法的历史根源、政治主张与基本内容、变法的结局与影响等。结合历史背景,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变法的主张与实质,通过变法失败的史实体会并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们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与历史的责任感。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